“巍巍昆仑山,凛凛帕米尔”,这片被称为“万山之祖”的高原,以极强的压迫感屹立于世,神秘、苍茫、令人敬畏。作为中陕核工业集团二二四队有限公司进疆勘探的“先锋队”,地质调查院的勘探队员们毅然逆行,奔赴这片人迹罕至的苦寒之地,在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指引下,他们紧抓地方政策机遇,以“星火燎原”之势在新疆快速推进多个勘查项目,用脚步丈量高原,用实干践行着地勘队伍“找矿报国”的企业使命与赤诚情怀。
自踏上昆仑与帕米尔的第一步起,地质勘查便成为一场与地球亿万年岁月的深刻对话。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唯有风蚀岩层在旷野中低吟浅唱,诉说着远古的地质变迁,还有掌心紧握的罗盘,以微微颤动的执着,标记着每一次探索的方向。
初抵勘查区,最先撞进感官的是极致的环境张力。白日里,五千米海拔的阳光烈如刀锋,照射在裸露的基岩上,反射出刺眼的银光,就连坚硬的花岗岩,也在强烈紫外线之下泛出黝黑“肤色”,那层锃亮的铁锰氧化膜,像一道无声的警示,时刻提醒着此地环境的严酷。
第一条路线的调查,开局便遇波折。队员们从海拔3000米的驻地向4700米的工区进发,海拔渐升间,高原反应如影随形——有人太阳穴突突地跳,有人胸口像压着一块湿冷的石头,连呼吸都变得浅促。每走一段,队伍就得停下来,大家捏着便携氧气瓶猛吸几口,等那阵眩晕散去,再拖着沉重的脚步继续向上。
从清晨8点出发,队员们踩着碎石路一步步攀缘,直到正午12点,才终于抵达目的地,大家来不及多歇,啃几口干粮便拎起地质锤,一头扎进了当天的勘查任务。
昆仑山的天气,像是在给他们这些“外来者”立规矩。正午刚过,原本晴朗的天突然变了脸——阴云像被谁掀翻的墨汁,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没等他们备好雨具,落下的却不是雨,而是漫天飞舞的雪粒,气温眨眼间跌了下来,寒风裹着雪沫往衣领里钻,山间很快起了雾,白茫茫一片裹住了山峦,倒有几分仙境的模样,可他们心里却揪得紧:这天气,勘查工作怕是要耽搁了。
经验老到的驾驶员张江红,早看穿了他们的慌神,那些没经受过高原天气的年轻队员,眉头都拧成了疙瘩,他却笑着摆手,“别怕,高原的天就是娃娃脸,说变就变,雨雪长不了!”说着引他们回车里躲躲,自己则守在车旁,时不时抬眼望一眼云层的动向。果然,约莫40分钟后,风猛地一扯,云层像被撕开道口子,太阳“嗖”地钻出来,亮得晃眼,和他们脸上瞬间绽开的笑容一样灿烂。再看远处的山,都裹了层薄薄的银霜,素白的轮廓在艳阳下格外清晰——哪是什么“格格不入”,分明是这片倔强的土地,给他们这群地质人递来的一份带着考验的温柔馈赠。
夜幕降临,狂风骤起,裹挟沙砾击打在地质锤上,叮当作响,冲锋衣在此时显得如此单薄,他们哆哆嗦嗦地记录每一个地质点,尽管笔迹早已不再工整,图件也不再精致,但那份对科学的敬畏和敬业的精神却让他们无畏且坚强。抬头望去,暮色里的昆仑山主峰像披了层金箔,帕米尔的雪山在远处光芒耀眼,那般壮阔让所有寒冷、疲惫都成了值得珍藏的注脚,也让“找矿报国”的初心,在高原的天地间愈发清晰。
俯身勘查时,脚下的岩层便是地球演化书写的史书。指尖抚过岩壁,无论是纵横交错的断裂带,还是蜿蜒起伏的各式褶皱,都在无声诉说着远古时期的板块碰撞、山河重塑的震撼历程。他们仔细观察着每一处的细枝末节,激烈争论着对这些现象的认知和判断,试图用毕生所学解译地球亿万年的地质密码,将大自然馈赠的富饶矿藏一一找出,为伟大祖国的建设筑牢根基、保驾护航。
勘查途中的人与事,是高原之巅最动人的暖光。他们这支年轻的队伍,穿越于5000米高原的山谷之间,像夜空的繁星璀璨夺目,越野车像骆驼一样在沟谷中步履蹒跚,试图将他们送往线路开始的地方,但那湍急的河流、嶙峋的沟壑让它望而却步。
为了少走弯路,越野车一头扎进了坑洼密布的河谷——这里没有路,只有遍地尖利的岩石碎块,像昆仑山脉露出的“獠牙”,时时磕碰着车底盘,发出“哐当、哐当”的闷响;还有些棱角锋利的碎石,如淬了硬的刀,一次次刮擦着轮胎,仿佛在试探这钢铁“脚掌”的底线。
终究还是没能躲过,一声“咚”的闷响突然从车底传来,轮胎瞬间瘪了下去,车子猛地一沉,停在河谷中央。顾不上胸口还憋着的高原反应,刘旭彤和张浩轩立刻跳下车,在驾驶员的指挥下,两人手忙脚乱地卸备胎、拧螺丝——动作算不上熟练,手指因用力而泛白,额头渗着的冷汗混着河谷里的尘土,在脸上画出一道道印子,油污蹭满了袖口,碎石子硌得膝盖生疼,可没人顾得上拍掉身上的泥,也没人喊一声累,眼里只有那个瘪掉的轮胎,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点换好,让大家能安全驶出这片河谷。风还在河谷里打转,卷起碎石打在车身上,远处的昆仑山影沉默矗立,而两个蹲在地上的身影,在遍地“刀石”间专注忙碌的模样,成了这段险途中最扎实的风景——没有豪言,只凭一股“先解决困难”的韧劲儿,在昆仑的考验里,护着一整队人的归途。
初至高原的他们受尽了这善变气候、恶劣条件的折磨,但却未能磨灭他们钢铁般的意志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核地质精神。对讲机中时而嬉笑嘈杂吵闹,时而因为矿化点的发现开心自豪,时而吐槽勘查路线的艰难困苦,时而提醒彼此注意安全温暖体贴。正是这些平凡却滚烫的瞬间,拼凑成了高原勘查路上最珍贵的记忆,也让每一步前行都充满了向光的力量。
返程时回望,才发现这场勘查早已不只是“工作”。他们带走的,是沉甸甸的收获:塞满岩石样品的地质包、画满线条与标注的地形图、写满现场批注的记录簿。这一路,他们完成了3000米地质剖面的精细测量,摸清了工作区内每一道岩层的走向、每一处构造的脉络,更在心里攒足了底气——原本对110平方千米勘查区的忐忑,早已变成“一定能拿下”的笃定与勇气,而比这些更珍贵的,是一份刻进骨子里的心灵震颤。
驻足昆仑与帕米尔的苍茫里,人类渺小如风中沙砾,可当他们用地质锤敲开岩层、用罗盘丈量走向时,又成了与地球对话的“信使”。这里的每一块岩石、每一座雪山、每一处地质现象,都在诉说着地球的过去,而他们的脚印,也成了这片古老土地上,最新鲜的地质印记。
“是那条条的河,汇成了波涛大海;把我们无穷的智慧,献给祖国人民。”曾几何时,这支地质战歌响彻山野,唱出了前辈们火焰般的热忱,凭这股热忱,他们驱散征途的寒、扛住跋涉的累;揣着这股热忱,他们背起行装攀层峦、踏遍山河探宝藏。如今,战歌的回响仍在耳畔,作为新一代地质人,他们接过前辈的接力棒,誓将核地质精神的火种薪火相传。以脚步丈量山河,以初心践行使命,让地质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芒。(中陕核二二四大队供稿)
推广
责任编辑: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