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园 幸福美好新甘肃】甘肃榆中:五代人坚守的“绿色奇迹”
沿着蜿蜒的山路上行,沟壑纵横的山上一片片绿意随之显现,盛放的野花点缀在山间。这里是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北部山区,紧挨着定西、白银市,昔日千沟万壑,一片荒凉。
深嵌在榆中北山的国家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建设项目区—榆中县贡井林场,创建于1959年。贡井林场场长火彦君是该林场的第四代人,已经坚守了21年。
“起初来的时候条件特别艰苦,尤其是水的问题,当时喝的都是从屋顶、路面上流到水窖里面储存下来的,水质比较差。”那时交通不便没有手机等通讯工具,火彦君平均每天行走30公里,走遍了林场每一个沟沟岔岔,丈量了每一片土地。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火彦君带领当地农户和场内员工坚持了下来。
面对山大沟深、干旱缺水、稀疏蒿草和光秃黄土等极其恶劣环境,贡井林场全面贯彻“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的战略方针,严格落实甘肃省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林业示范建设等项目实施,形成以贡井林场为中心,天池峡柠条场、北山水保站为两翼的生态长廊,改善了周边20公里范围的局部生态环境,成为榆中最大的人工生态绿地和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示范典型。
火彦君介绍,几十年来,他们进行三季造林,在树种选择上遵循“适地适树、乔灌结合”原则,选用抗旱性强、病虫害较少的侧柏、山杏、榆树、柠条、柽柳、山毛桃等乡土树种为主,既丰富了植被种类,还减轻了病虫害风险,并且针对黄土山的土质、地形,摸索改进整地方式,保护原生植被,采用“微创式”的造林模式,独创了一个个“鱼鳞坑”。一个“鱼鳞坑”大约能装100斤水。
近年来,随着第五代年轻人的加入,他们将书本中的知识和科学技术运用到植树造林中,使得绿化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目前,贡井林场管辖范围、造林区域已拓展到309国道沿线乡村,管护总面积13.86万亩,其中1990年国有林确权颁证总面积2.79万亩,其中有林地10500亩,灌木林地24132亩,未成林地23968亩,林木覆盖率26.93%。
现今,贡井林场及周边气候改变,降水增多,水土流失减少。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岩羊从70年代初数量不足10只,到现今1000余只,在甘肃岩羊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中国特有种华北驼绒藜小群落的身影也出现在林场,甚至在2019年4月捕捉到金钱豹出没影像。顶尖掠食者的出现,各类保护动植物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 ,标志着林场的生态环境已经恢复到极佳的状态。
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久久为功,追逐梦想。一代代贡井林场造林人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持之以恒的钉钉子精神、百折不挠的斗志激情,铸就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功成不必在我”的新塞罕坝精神,筑起了一座永恒的绿色丰碑。(李楠 谭浙洋)
【责任编辑:】
(原标题:【我们的家园 幸福美好新甘肃】甘肃榆中:五代人坚守的“绿色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