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材料力量”重塑产业版图
在庄信科技的生产车间内,钛杯生产线正高速运转。(本组图片均由记者郝钟毓实习生郝雨辰一任佳宇摄)
庄信科技生产的钛保温杯。
从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到生产线上轰鸣的设备,从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关键材料到生活中的消费产品——西安新材料产业的全链条重构,正在悄然发生。
当下,在西安产业发展的版图上,新材料已从实验室里的攻坚突破,延伸为工厂车间里的产业基石——既支撑着国产大飞机的关键部件制造,也渗透进消费电子、医疗器械等民生领域。
近日,记者走访西安博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庄信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发现,依托本地科教资源,技术突破正加速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啮合”越来越紧,西安新材料产业生态的韧性逐渐清晰。
技术突破的创新“脉动”
在西安博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欣科技”)的检测线上,有一种特殊的材料正经历千次高速高压离合测试——只为守护飞机起降时那一声稳如磐石的“砰”。
作为飞机机翼“机械关节”里的抗压作动关键件,它不仅需要承受变速起降时高压瞬间冲击,还得让作动装置在零下50℃到150℃的极端温度下依然动作自如。
“在航空飞机机载设备领域,国内作动系统的摩擦材料前期存在制动不稳定、易粘连等问题,难以满足新一代装备的发展需求,亟需高质量国产化产品换代升级。”西安博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费杰说道。
在浐灞国际港,博欣科技的工程师们正在测试碳纤维增强复合摩擦材料的极限性能,认真分析高低温交变、高转速和大压力等苛刻工况下材料的变化规律。这家由李贺军院士团队成果转化而来的企业,拥有16项专利技术,在认证跑道上一路疾驰——一年内相继完成GJB 9001C-2017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等资格申报。
技术突破非一日之功。博欣科技的核心技术源自西北工业大学院士团队多年的科研积累,其研发的高性能摩擦材料解决了飞机作动系统的关键技术瓶颈,有力服务于国家重大装备发展。
博欣科技的突破不是孤例。纵观西安新材料产业,创新脉动正从多个技术端口同时勃发:全市超10所高校布局材料学科,近三年涌现出一批新材料技术转化成果;秦创原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新材料)预计在2026年建成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开展100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创新能力大增,不久前西部超导的“一种耐650℃高温钛合金盘圆丝材的制备方法及应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今年5月底,博欣科技获得由空天启明星基金领投,陕西三航万生、西安市人才发展基金等跟投的数千万元融资。投资人表示:“新材料产业作为西安的新兴战略产业,涌现出许多极具成长性的新材料科技企业。”
产业链条的韧性“延伸”
新材料产业的价值,不仅在于材料技术本身的创新,更在于其带动上下游的技术升级与相互赋能,在与具体应用场景结合的过程中延伸产业链条。具备科技创新优势的西安新材料企业正是这样积极扩链延链,提升产业链韧性与附加值。
西安庄信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庄信科技”)的发展轨迹是这一逻辑的生动实践。该公司是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集团成员企业,在国内钛及钛合金材料加工领域,庄信科技一直在努力深耕。
“这款星悦杯的渐变工艺需要将晶花的‘生长’控制在毫米精度内。”8月8日,在公司展厅,西安庄信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丽娟手持一款蓝金渐变图样的纯钛水杯向记者介绍。
钛是一种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的高性能金属,因其密度低、强度高、耐腐蚀性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又因其生物相容性好,成为心脏支架和膝关节置换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医疗生物领域。而当其应用在民用领域,这些属性也为百姓健康带来了更多保障。
“我们用了8年时间,将工业领域应用的钛材引入消费领域,牵头制定有关行业标准,目前销售点拓展到全国300余家,近几年销售额年均增速达40%。”罗丽娟透露,转型背后是持续的技术攻坚。以渐变色钛杯为例,研发团队耗时18个月突破器型的成形、渐变颜色的自然控制、晶花的热处理工艺等难题,将实验室的金属材料变成兼具功能性与美观性的日用品。
敏锐捕捉消费升级趋势,将航天级的钛材技术应用于民用领域,成功打造出兼具健康属性与精致设计的高端钛杯品牌。这不仅是单一产品的成功,更代表了西安新材料企业在产业链条上的延伸性战略,体现了本土产业的整体韧性。
生态集群的拔节“成势”
8月初,西安市政府发布《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新材料产业被列为十三个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方案明确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孵化高成长型科技企业,构建从技术攻关到产业孵化的创新生态。
政策效应正在显现。空港新城签约落地的生态环保新材料产业集群项目,总投资10亿元,将建设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及生产车间。承担该项目的企业手握多项专利,其防水保水新材料已应用于阿联酋、沙特等国家的沙漠治理工程。
经开区则创造了项目落地的“西安速度”——天大钒业高纯度中间合金项目从拿地到开工仅用了70天。通过深化“告知承诺+预审批”模式,园区协助企业提前完成勘探和设计审查,刷新开工纪录。
西安新材料产业正形成多元发展格局。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落户西安;经开区在建高纯铌(钽)生产线,瞄准航空航天材料国产化需求;陕西省 2024年组建“新材料陕西实验室”,下设“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研究中心”。
企业技术突破带动产业链整体跃升。鼎益科技的TIPRO钛产品已成为全球3D打印材料领导品牌,客户遍及40多国;博欣科技同步推进的热管理材料中试,为国产飞行器提供轻量化隔热解决方案。
产业与资本融合也日益深入。陕西财金特精新材股权投资基金、西安市人才发展基金等专业投资机构,将更多资源投向新材料赛道。西高投对鼎益科技的战略投资,则助推其完成全球首条数字化高温合金及钛合金全连轧智能生产线。
在西安产业创新中心的规划蓝图中,新材料已被列为重点发展的十三大产业方向之一。当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高端装备上默默支撑,钛杯在消费者手中折射光泽……这些来自西安的“材料力量”,正悄然重塑着产业格局与百姓的生活品质。
(记者刘骁华)
【责任编辑:王琦】
(原标题:西安“材料力量”重塑产业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