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泱泱 大潮滂滂|从潼关到渭源 渭河展开高质量发展长卷
编者按: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陕西省水利厅、陕西省国资委、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甘肃省水利厅主办,渭南市委宣传部、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丝路文明网承办,陕西水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渭水泱泱大潮滂滂”首届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宣传活动,7月28日至8月5日,陆续走进陕西省渭南市、咸阳市、西安市、宝鸡市,以及甘肃省天水市、定西市,集中宣传展示陕甘两地持续推进渭河流域高标准生态建设、协同推进渭河流域生态治理与品质提升、以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
7月28日至8月5日,“渭水泱泱大潮滂滂”首届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宣传活动依次走过陕西省渭南市、咸阳市、西安市、宝鸡市,以及甘肃省天水市、定西市,从渭河入黄口到渭河发源处,完成渭河溯源之旅。八百多公里的渭河两岸,波澜壮阔的高质量发展长卷,在溯源之旅中徐徐铺展。
“溯洄从之”,一路可见“堤固、岸绿、水清、洪畅、景美”,更见产业兴盛、文化繁荣、百姓安居。
滔滔渭河奔腾入黄
在潼关三河口,从甘肃定西渭源县鸟鼠山发源、一路收纳众多支流而成滔滔大河的渭河,悠悠汇入黄河。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千百年来,渭河的波涛中,倒映着潼关“三秦锁钥”“四镇咽喉”的历史。
近年来,潼关依托浓厚的历史底蕴,以及独一无二的关、城、河自然优势,重振古关雄风,实施古城恢复项目,打造潼关古城景区。作为景区重要组成的潼关县博物馆,复原明清时期潼关古城的山河一览楼,矗立于潼关古城东山景区,静默俯观三河口内渭河入黄盛景。
周边2827公顷的潼关黄河湿地内,诸多留鸟与候鸟一边“避暑纳凉”、繁殖觅食,一边振翅翱翔、放声歌唱。
与潼关相隔八百多公里的渭河源头,深藏于草木葱茏的鸟鼠山深处。
这里的遗鞭泉、禹仰泉、吐云泉,形成“品字泉”阵列,组成渭河的共同正源。禹仰泉自悬崖上奔腾而下,激荡着大禹治水时与水神共工在此作战的历史典故。遗鞭泉藏于岩洞,波澜不惊中,“诉说”着唐太宗李世民西征时遗失马鞭于泉中的传说。吐云泉水雾气升腾,似有龙王在此行云布雨。
“追溯方知源头远,缘流始觉渭水长”。渭河流经渭源、陇西、武山、甘谷、麦积区等四县一区,过小陇山,在陕西宝鸡市陈仓区入陕,于陕西经过22个县(市、区),于潼关县流入黄河。
八百多公里的旅程中,渭河广纳“百川”、支流众多,形成诸多奇观。泾河是渭河最大支流,其与渭河在西安高陵区交汇。两河交汇处上演的“清浊之舞”,形成著名的“泾渭分明”。
泾河清冽、渭河浑浊,两河相拥却清浊分明,因而诞生“泾渭分明”成语。这里不仅是《诗经》“泾以渭浊”的文学原乡,更是杜甫笔下“浊泾清渭何当分”的诗意现场。
“浊流”退散清波荡漾
渭河沿线的自来水厂,纷纷开足马力,为两岸提供着生命源泉。污水处理厂日夜不停,对生产生活污水进行着点“污”成“净”。
在渭河之畔、华山脚下,陕西水务发展集团华阴市环保有限公司源源不断处理着来自华阴市区、华山景区的污水,让“浊流”变成“清波”。
该厂采用多级多段“AO工艺+高效沉淀池+V型滤池”处理工艺,出水执行《陕西省黄河流域污水综合排放标准》A类排放标准,水质合格率达100%,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日处理能力达3.5万立方米。
位于咸阳市三原县的清河湿地公园,水面波光粼粼,岸边生机勃勃,透露着陕西水务发展集团三原县环保公司对城乡污水的“点化之功”。
陕西水务发展集团三原县环保公司以“污水变清流”为使命,编织“治水网”,为清峪河水质持续稳定达标、汇入渭河后改善流域生态提供了关键支撑。
在咸阳兴平市西吴水厂,水源净化设备有序运转,处理着百姓的杯中清水……西吴水厂水源来自石头河水库,一期工程服务23万人,覆盖20平方公里,是补充兴平市区域水资源、修复水生态、保障供水安全的战略性工程。
在距离宝鸡市区35公里处的渭水之畔,隶属于陕西水务发展集团的宝鸡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第三水厂,一期项目采用苏伊士水务处理技术,设计日处理水量为8万立方米;二期采用法国威立雅水务处理工艺,日处理水量为4万立方米。作为城市“送水工”,该厂每日将约10万立方米的自来水输送给宝鸡市区50万居民,搭起城市供水安全“生命线”。
高坝大库巨龙横卧
渭河之上,高坝大库巍然矗立,似巨龙横卧,蓄起万顷碧波。其中的引汉济渭工程、东庄水利枢纽,是陕西水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承担国家重大水利项目建设任务的突出成果。
在引汉济渭工程黄池沟配水枢纽之巅,天空湛蓝如洗,四周山峦起伏,山间池水波光潋滟。
入选“共和国印记”见证物的引汉济渭工程,连通陕南、关中两大区域,“握手”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是陕西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民生水利工程,被称为陕西的“南水北调”。
作为引汉济渭二期工程重要组成的黄池沟配水枢纽,坐落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紧邻黑河金盆水库东侧。同属二期工程的南干线、北干线,正全力推进。它们将成为引汉济渭工程的“引水人”和“左膀右臂”,为关中城市“解渴”。
2023年7月,引汉济渭实现向西安先期供水以来,已累计向西安供水超2.88亿立方米。今年陕西春夏遭遇干旱,引汉济渭发挥“止渴”功能,调水1.2亿立方米,在关中区域抗旱保供中“起到了压舱石”作用。
位于咸阳市泾河峡谷的东庄水利枢纽工程,承载着黄河水沙调控重任。该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在建设过程中创造了五个“世界之最”记录。
据介绍,东庄水利枢纽填补了黄河北干流缺乏控制性工程的空白,直接掌控着泾河70%的入渭泥沙以及黄河泥沙总量的六分之一。
幸福河湖堤固岸绿
渭南因居渭河之南而得名。滚滚渭河,既是渭南“母亲河”,又曾因水患严重而给两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
多年来,随着渭河治理工程深入实施,以及相关项目大力推进,渭河流域生态环境大为改善,防洪能力不断提升。
位于渭南市华州区的詹刘险工,控导着渭河进入华州的第一个九十度转弯,防御了渭河多场洪水,成为名副其实的“将军坝”“功勋坝”。
在渭河综合治理工程渭南城区段,整齐堆放的备防石,组成渭河“护盾”;高大挺拔的杨树,如同严阵以待的防洪卫士……
渭南市渭河综合治理项目如长龙盘踞,西起渭南与临潼交界,东至潼关入黄口,涉及渭南高新、经开、临渭、华州、华阴、大荔、潼关七县及市区。随着项目的建成和巩固,渭河防洪标准由过去的五十年一遇变为百年一遇。
陇西县、渭源县位于渭河上游。面对河水浑浊、水土流失严重的渭河,两地分别实施渭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渭河(渭源段)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和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推动“幸福河”建设。
渭河在陇西县长达46.1公里。治理前的渭河,汛期洪水凶猛,威胁两岸百姓安全。为此,陇西县以“防洪安全、生态重生、城市赋能”为核心目标,实施渭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工程一期重点构建基础框架,二期侧重系统治理。两期总投资超4.5亿元,治理河长总计11.92公里,筑牢渭河安澜“生命线”。
渭河在渭源县境内流经长度约50公里。近年来,渭源县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遇,以加快建设渭河源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试验区为目标,谋划实施总投资3.34亿元的渭河(渭源段)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和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随着工程深入实施,渭源城区段“碧水安澜、城水相融、人水和谐”景象重现。
特色产业星罗棋布
沿着渭河溯源而上,两岸特色产业星罗棋布,乡村振兴“富民曲”铿锵有力。
在渭南葡萄产业园,累累硕果压弯枝头,清甜气息弥漫空中。
作为关中平原东部传统的葡萄优生区,渭南市临渭区依托园区核心区5000亩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全区葡萄种植面积达26.8万亩。
这里年产鲜食葡萄超8000吨、葡萄果酒及酵素等深加工产品400余吨,年接待游客26万人次,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鲜食葡萄基地,先后获得“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综合示范基地”“中国—中亚果蔬生产示范园区”等称号。
在天水市清水县白沙镇赵沟村食用菌产业园,一座座温控大棚整齐排列,形成现代农业“智慧方舱”。这里的白玉木耳,肉质晶莹剔透,口感滑嫩爽脆,营养价值丰富,深受市场欢迎。
清水县地处甘肃省东南、天水市东北、陇山西南麓。这里属陇山山地向陇西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适宜食用菌生长。
基于此,清水县按照“东菌西果、南药北粮、沿川设施农业”总体布局和“园区化发展、基地化推广、链条化拓展、品牌化销售”发展路径,形成“一园三带、多点支撑”食用菌产业发展布局。该县正力争到2028年,食用菌种植规模突破8000万棒。
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杨家沟村辣椒种植基地,辣椒苗在田地里形成绿色波涛。绿叶间,火红辣椒似火苗跳动。
甘谷县地处渭河上游,拥有400余年的辣椒种植历史。甘谷辣椒因其色泽红亮、肉厚油多、香浓味醇等品质,成为当地珍贵物产。辣椒产业已变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
定西市陇西县素有“千年药乡”之称,是全国“道地药材”重要产区之一。近年来,该县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2024年总产值达381亿元,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同属于定西市的渭源县,素有“天然药库”之称,是“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中药材)质量安全示范区”,形成了“南归北参川芪”的产业种植布局。目前,渭源全县种子种苗繁育面积达4万亩,全县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
【责任编辑:王琦】
(原标题:渭水泱泱 大潮滂滂|从潼关到渭源 渭河展开高质量发展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