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守护文化根脉 打造“精神粮仓”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image.png

8月9日,少华山国际皮影博览园内,游客尝试操纵皮影(资料照片)。本报记者耿杨洋摄

image.png

7月4日,游客在体验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资料照片)。本报记者耿杨洋摄

image.png

华阴市岳庙街道卫峪小学学生在学习华阴老腔(资料照片)。本报记者陈宏江摄

本报记者陈宏江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如此丰富的非遗项目,太震撼了!”8月22日,在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山东游客孙宇驻足观赏华州皮影表演。

渭南,坐落于黄河中游、渭河平原东部,境内农耕遗迹星罗棋布,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目前,全市拥有1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23项省级非遗项目、361项市级非遗项目,培育出21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26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692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与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均居全省首位。

近年来,渭南市着力推进非遗整体性保护,扎实开展普查挖掘、名录体系建设、传承人认定、宣传推介等工作,深度挖掘非遗的时代价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固本:

筑牢系统性保护根基

“只要还能唱得动,我就会一直唱下去,用心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传承好。”年过七旬的华阴老腔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喜民,至今仍活跃在非遗传承一线。

8月17日晚,在香港荃湾大会堂,张喜民带领华阴老腔团队,与香港著名三弦艺术家赵太生携手演出。当老腔的粗犷吼声与三弦的婉转旋律碰撞,黄河文化的厚重感染了现场观众。

千百年来,黄河在渭南境内奔腾不息,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的农耕文明,还孕育出无数文化瑰宝。华阴老腔便起源于黄河船工号子,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从华阴市双泉村的田间地头到香港的专业舞台,从村民自娱自乐的“家传戏”到走向国际的文化名片,张喜民的唱腔里,藏着守护非遗根脉的艰辛与荣光。

张喜民的坚守,并非个例。

为了让非遗从“文本记录”走向“活态延续”,渭南在各县(市、区)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门机构,深入开展非遗项目普查,挖掘每项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建立健全保护制度,在非遗的日常管理、学术研究、项目申报和宣传推广等方面持续发力,为非遗保护筑牢“组织根基”。

在硬件支撑方面,渭南同样下足功夫。西北首家数字化非遗展示传习馆——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的建成,为非遗保护提供了重要载体。“展馆面积3230平方米,分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七大功能展区,陈列实物近万件,涵盖200多个各级代表性非遗项目,已成为展示渭南非遗魅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窗口。”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渭南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田建介绍。

作为闻名遐迩的“戏曲之乡”,渭南的非遗资源中传统戏剧类尤为突出——在1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传统戏剧类有8个。

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渭南市非遗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刘得腾表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渭南特色的文化标识。渭南之所以能拥有如此丰富的非遗项目,离不开黄河的滋养。从饮食到戏曲,从手工艺到民俗,都能看到黄河的印记。

“非遗最大的特点,在于文化的活态性。而这种活态性之所以能够延续,依靠的正是一代代传承人坚持不懈的接续努力。没有传承人,非遗也就失去了生命力。”陕西省文化馆研究馆员、省非遗保护中心原副主任修建桥说。

为了让传承“后继有人”,渭南各地因地制宜推出人才培养方案:华州区推出“皮影青年人才三年培养计划”,通过“以师带徒+资金扶持+市场对接”的模式培养青年人才;华阴市在老腔发源地双泉村设立传承基地,成立老腔保护中心与老腔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打破华阴老腔“传男不传女”的旧俗,实现“开门授徒”。

更具意义的是,渭南没有将非遗保护局限于单个项目,而是融入“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的大视野中。目前,渭南正在全力推进国家级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不仅关注单个非遗项目的保护措施、传承人制度的完善,还强调“整体性保护”,通过保护非遗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文氛围,为非遗营造“活态生长”的文化环境。

破圈:

构建全民化传播生态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在陕西师范大学皮影剧社,皮影戏(华县皮影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魏金全经常手把手指导学生操控皮影。

灯光渐暗,锣鼓声起,暗黄的帷幕后,伴随着婉转的唱腔,皮影小人在学生的手中演绎着一个个经典片段。

“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孩子们的心里。每次看到他们认真学习的样子,我都特别欣慰。”魏金全的“非遗进校园”之路,已走过整整10年。他教过的学生超千人,不少人毕业后仍在传播皮影艺术。

如果说“固本”为非遗搭建了“骨架”,那么,破圈就是为非遗注入“血肉”,让非遗变成全民共享的文化财富。

为实现这一目标,渭南大力推进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机关活动。2024年,渭南开展非遗展演、体验活动650余场次,直接覆盖群众39万人次。

在潼关县,黄河老腔曾一度面临“传承人断层、观众流失”的困境。陕西潼关西北综勘黄河老腔艺术团团长陈孝宽自掏腰包,购买乐器和道具,挨家挨户邀请民间艺人,组建起潼关首家黄河老腔艺术团。

为了让老腔被更多人看见,陈孝宽带领团队多次参加《一鸣惊人》《黄金100秒》等电视节目的录制,将黄河老腔的声音传到全国各地。此外,他们还经常深入乡镇开展惠民演出,让老腔重新回荡在黄河两岸的村落里。

“老一辈把这‘传家宝’交到咱手里,咱就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不能让它在咱这代断了根。”陈孝宽说。

公益服务是非遗“接地气”的另一重要纽带。在合阳提线木偶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合阳县线腔木偶剧团团长王宏民看来,非遗来源于群众,只有贴近群众,才能不断增强非遗的生命力。

“这些年,我们不断创新服务机制,积极拓宽演出市场,开展‘周末线戏剧场’‘一元剧场’等公益性文化惠民演出,就是希望把非遗深深根植于群众之中。”王宏民说。

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不再“被动等客来”,创新推出“让心回家”非遗体验官活动,邀请教师、大学生等走进展馆,学习雕刻皮影、做面花、唱老腔。田建介绍,传习馆每年接待参观群众4万多人次,接待研学大学生团队160多个,已成为渭南最受欢迎的“文化打卡地”之一。

年轻化培育给非遗注入了新活力。渭南联动高校开展非遗课题研究、组织“非遗青年论坛”,鼓励年轻人用短视频、直播传播非遗。抖音平台上,“渭南皮影”“华阴老腔”话题播放量超千万次。

从校园里的皮影剧社到社区里的体验活动,从乡村惠民演出到景区文化展演,渭南用“破圈共生”的思路,让非遗跳出“小众传承”的圈子,变成全民可感、可学、可参与的文化日常。

跨界:

释放非遗传承的更多可能性

2016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一首《华阴老腔一声喊》惊艳了全国观众——张喜民带领团队与谭维维跨界合作,将千年老腔与现代摇滚融合,让黄河号子焕发了生机。

“那次合作之前,我从没想过老腔还能这样唱。演出结束后,很多年轻人来找我学老腔,让我看到了非遗传承的更多可能性。”张喜民笑着说。

此后,华阴老腔团队又尝试与交响乐、民歌等不同艺术形式合作,走出了国门,登上纽约、巴黎的舞台,让老腔“吼”遍世界,也让更多人通过老腔认识了渭南。

现在,渭南还在持续通过跨界融合,让非遗推动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谋求长久发展。

艺术表达的革新,是渭南非遗“跨界焕新”的具体举措。华县皮影雕刻大师薛宏权创作的皮影剧目《惩恶扬善小哪吒》,将传统神话故事与激光多媒体技术结合,通过光影特效实现场景“丝滑”转换,解决了传统皮影戏“换景时需要中断演出”的问题,让观众的观赏体验更佳。

此外,薛宏权和其他皮影艺术家还大胆突破传统题材限制,推出卡通剧《白毛女》、芭蕾舞剧《鹤与龟》、现代皮影《迈克尔·杰克逊》等新式剧目,让皮影艺术突破“传统戏曲”的边界,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

目前,渭南在全市建成117家非遗工坊,提高非遗的附加值,增强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临渭区桥南镇的巧娘草编手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临渭草编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春苗,用一双灵巧的手,将原本不值钱的麦秆变成了精美的草编工艺品。合作社通过“工坊+合作社+农户”模式,研发上百种草编产品,注册“巧娘草编”品牌,借电商拓宽销路。截至目前,合作社累计培训2万人次,带动600多户农户增收。

文旅融合与国际传播让渭南非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渭南充分利用“华山”“黄河”等IP,连续举办“华山论技”非遗进景区、“大地流彩——乡村文化振兴渭南行”等活动,将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2024年,渭南市“非遗进景区(街区)”活动带动实现经济效益381万元,收获了“文化惠民”与“经济增收”的双赢。

今年以来,渭南老庙老鼓、潼关黄河老腔、华山戏法和华县皮影戏团队相继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邀请赴京演出,在全国观众面前展示渭南非遗的独特魅力。

从守护根脉的坚守,到破圈传播的创新,再到文化焕新的突破,渭南打通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通道。未来,随着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持续深化、文旅融合的持续推进,渭南非遗必将以更鲜活的姿态,在黄河岸边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责任编辑:王琦】
(原标题:守护文化根脉 打造“精神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