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敦煌:科学治理见成效 盐碱土地变良田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金秋九月,敦煌市转渠口镇阶州村的7000亩棉花迎来丰收。齐腰高的棉株上,饱满的棉桃如云朵般绽放,油亮的圆叶片随风掀起绿浪。

谁能想到,这片生机盎然的棉田,几年前还是泛着白霜的盐碱地。

作为极干旱荒漠化区域,敦煌降雨稀少、蒸发强烈,土壤盐碱化问题突出。全市37.72万亩耕地中,盐碱地占比达94.6%,且以中度、重度为主;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平均含量仅12.23‰,含盐量1.47‰,pH值8.44,导致农作物出苗难、长势弱、易枯萎,成为农业发展的“顽疾”。

为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敦煌市围绕“有盐无害”目标,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生物”三大措施,大力推进盐碱地改良,并构建多方协同机制,推动治理成效落地。

在本地实践层面,敦煌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科学手段升级改良方式。

“因为土壤板结坚硬,庄稼产量很低。敦煌的农民,祖祖辈辈都在与盐碱地进行斗争。”从事农业近30年的高级农艺师贺生兵回忆,过去靠大水漫灌、拉河砂中和等土办法,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仅能勉强保障“温饱”;如今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微生物菌剂配农家肥、秸秆还田、滴灌注入改良剂等组合措施,效果显著提升。

敦煌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近几年的监测数据显示,经过改良后的土地,棉花出苗率从不足70%提升至近90%,每亩棉花收获株数由改良前的9000多株增加到1.1万多株,单株棉桃数量与直径也明显增加。

同时,当地还根据土壤盐碱化程度“因地制宜”选种:重度、中度盐碱地种棉花、苜蓿、向日葵等耐盐作物,轻度盐碱地种玉米、小麦。这一思路在阶州村成效凸显——村党总支书记吕祥介绍,全村1.18万亩耕地现已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机械化程度提升,7500亩种棉花、1300亩种玉米,不仅有了优势主导产业,投入降低且效益提高;村民朱亮种植的50亩棉花,亩产从不足300公斤跃升至400公斤。

除了地方政府和农民的努力,敦煌还引入企业、科研院校协同发力。

在转渠口镇秦安村盐碱地综合治理科技示范区,美丽华夏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设置多个试验单元,涵盖棉花、向日葵、高粱、玉米、牧草等多种作物,生物基、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等土壤改良新材料及智能水肥管理,通过“重塑土壤结构+微生物”模式筛选最优方案。

而在七里镇秦家湾村高品质葡萄示范区,中国农业大学胡树文教授团队的成果同样亮眼。

“对比改良地块与未改良地块,改良地块结出的葡萄上色均匀、甜度更高,成熟期还提前了。”硕士研究生杨旭看着自己半年来的劳动成果,脸上写满了自豪。

作为西北盐碱地典型区域,敦煌今年5月被中国农业大学确定为首批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胡树文教授团队半年内完成调查取样与试验对比,确定“有机肥+生物基改良剂+微生物菌剂+酸碱调节剂”综合方案,已成功实施2.4万亩,有效改善了土壤颗粒结构,降低了土壤盐碱含量。

今年,敦煌再投1700万元,在转渠口镇、肃州镇、黄渠镇、郭家堡镇4镇9村实施8500亩盐碱化棉田改良项目,并在转渠口、郭家堡两镇开展1万亩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建立3个集中连片千亩示范点,分别开展多种耐盐碱作物以及改良产品的筛选试验。

多年治理终见实效:如今敦煌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平均含量升至13.5‰、含盐量降至1.2‰、pH值降至8.1;棉花产量提高10%至20%、葡萄含糖量提高4%、农业灌溉用水量下降20%。敦煌在实践中形成的“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科研院校+地方政府+企业+合作社”五位一体盐碱地治理协同推进模式,更获“全球盐渍土科学利用与发展大会”上16国200余名代表认可。

从泛着白霜的盐碱地到绿意盎然的希望田,敦煌以科技与智慧书写“向盐碱地要耕地、要效益”的新篇章,让“生态短板”变为“发展长板”,为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新路径,更绘就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美丽画卷。


【责任编辑:】
(原标题:敦煌:科学治理见成效 盐碱土地变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