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甘农学子洪星:用智慧技术守护草原明天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全校师生精诚团结、奋发有为的工作热情和追逐理想、实现梦想的创业激情,甘肃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将持续开展身边的榜样寻访活动和甘农人物典型事迹宣传报道,深度挖掘学校不同时期名师大家、杰出校友和在校师生感人故事和工作成就,深入阐释“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和情系稼穑、强农报国、富民安民等价值追求,强化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力争讲出有思想、有温度的甘农故事,传播好有品质、有能量的甘农声音,营造正能量充沛的校园氛围,全力构建“大思政”“大宣传”工作格局。本期聚焦“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国家级铜奖获得者洪星同学。

洪星是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坪科学与工程专业2023级的一名本科生,担任草业学院团委学生会文艺部部长、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联合会双创竞赛服务中心主任。在这个多为西北学子的校园中,洪星这个从南方来的男孩以其特有的细致与专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总是随身携带笔记本,做事认真专注,追求精益求精。这份执着也为他赢得了累累硕果——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国家级铜奖2项、省级金奖3项、省级银奖5项,以及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挑战赛省级一等奖、第三届甘肃省青年生态文明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image.png

从“小白”到逐梦者,在磨砺中绽放

“初入大学时,我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洪星坦诚地说。从学习制作PPT的基础技巧,到反复观摩优秀路演视频;从请教老师完善答辩内容,到练习表达的每个细节,他用坚持将生疏化为熟练,让紧张变为从容。

大学前两年,他常常清晨外出调研,夜晚整理数据。一份职业生涯发展报告,他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有时候灵感来了,他可以修改到天蒙蒙亮。正是这样的认真态度,不仅为他赢得了荣誉,更锤炼了他面对挑战的沉稳与智慧。

向榜样看齐,让知识落地生花

大二那年暑假,洪星跟随导师前往甘肃农业大学天祝草原试验站,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了试验站站长徐长林。洪星早就听说了草原守护者徐老师的故事,从1978年到草原站工作到现在已经快50个年头的他,曾被评为CCTV2015年度三农人物。“1978年毕业的徐老师原本可以轻易找份安逸的工作,可他却选择做一辈子默默无闻的守站人。”眼前这个身着朴素的老人让洪星心头微微一震,“徐老师是我的榜样,因为他让我知道,知识不该只躺在课本里,得走到草原上,帮牧民解决真问题。”

回到校园后,他更加专注地投入专业学习,在图书馆研读专业书籍,在实验室调试物联网设备,不断完善技术方案。他参与的“AI大数据平台”项目,致力于通过科技手段服务草原生态。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他们设计的集水装置终于稳定运行。“现在去草原,我能和牧民深入交流技术应用了。”洪星说。他深刻认识到,“做智慧草业,不是为了拿奖,而是为了让草原长得更绿,让牧民笑得更开心。”

让青春扎根热土,用智慧守护草原未来

“职业规划不是PPT,而是把个人‘小目标’嵌进国家‘大棋局’。”备赛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期间,洪星倍感压力,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比赛,而是他将专业理想具象化的重要契机。

比赛那天,他站在台上,手里的激光笔指向地图上的陇原大地:“我的职业理想,是用智慧技术守护西北生态屏障。这里的每一片草原,都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一环,我想做那个‘给草原装智慧大脑’的人。”

答辩环节,有评委问他“为什么选择来西北的农业高校”,他想起图书馆里读到的任继周老先生的誓言——“草不兴,业不止”。“当年任老先生也选择了西北,一辈子为草业奋斗,我年轻,更该把根扎在这里。”这句话,他说得格外坚定。

最终捧回国家级铜奖时,洪星没有像以前那样激动地拍照发朋友圈。他拿着证书走到校园的草坪前,蹲下来摸了摸青草:“这不是终点,只是我走向草原的开始。”过往无数个熬夜改方案的夜晚、一次次登台答辩的紧张、一场场田间调研的奔波,都化作了记忆里闪烁的星光。他清楚地知道,比荣誉更重要的,是前方那片草原——新的研究方案还在等着完善,牧民的需求还在等着回应。

三年时间,洪星步步踏实。他把“智慧草业”从课本概念转化为实践追求;把南方青年的细腻,化作了守护草原的坚韧。未来,他将继续以专业为笔、以热忱为墨,在广袤的西北大地上,书写新时代青年“把根扎在祖国需要处”的坚定,书写“用科技守护生态屏障”的担当,更书写属于中国青年的“强农报国”理想答卷。(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供稿)

推广


【责任编辑:王琦】
(原标题:甘农学子洪星:用智慧技术守护草原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