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 西安奋进正当时

气势恢宏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 (首席记者李明通讯员呼延杨帆摄)
冬去春来,古都西安处处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气象: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正式运营,其内博物馆同步亮相,惊艳全网;城市科创产业提速升级,“西安科技”开出一路“繁花”;重大项目建设按下“加速键”,激昂“秦”声传向四方!
机场新景全网刷屏
2月20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正式投入运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网、央视新闻、央广网、中国日报网等主流媒体纷纷聚焦报道,发布运营消息。其航站楼内西部机场博物馆同步亮相,作为全球首个设置在机场里的在地文物展示博物馆,在网友的惊喜声中,火速刷屏。
“历时3年多建设的T5航站楼正式运营,将满足年旅客吞吐量83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0万吨的需求。”人民日报文章介绍道。
2月20日新华网报道称:作为国内首座以“T5”命名的航站楼,其总建筑面积达70.55万平方米,超过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现有T1、T2、T3航站楼的总和。
2月21日,中新网又以《从“城市机场”到“机场城市”:T5投运何以撬动空港“进阶”》为题,对西咸新区空港新城以此次投运为契机的“转型跃迁”进行解读。
T5航站楼的文化元素及西安特色一经亮相,便吸引多家媒体目光:新华社《在国内首座T5航站楼开启文化之旅》、中新网《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正式运营楼内博物馆同步“亮相”》、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机场扩建,发现几千座古墓!于是在原地开了家博物馆!》……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文章介绍说:“展出的文物以西安机场历次建设出土的文物为主。”新华社文章表示:“T5航站楼通过多元形式展现了陕西文化的厚重底蕴与创新活力,为旅客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网友看过报道纷纷留言“这很西安”“落地即是博物馆,风水宝地”“有时间一定去打卡”!
科创热土“繁花”缤纷
新的一年,西安科技创新再提速。
2月21日,中新网推出《西安科创企业聚力千年古都迸发绿色经济新活力》报道,从科技企业到科技领域,以点及面,展示西安创新发展活力。
2月19日,国际在线《全球AI加速下看西安经济高“智”量发展》聚焦西安抢抓“智能经济”机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益实践。
2月22日,中国日报网《西安:高精尖产业澎湃聚势,科技创新绘就发展新篇》一文,从“创新为翼,无人驾驶绘就水域蓝图”“智慧作笔,绿色电力勾勒能源新篇”“技术架桥,飞越成果转化‘死亡之谷’”等方面,展示西安高精尖产业加速集聚,科技创新多点开花的可喜成果。
2月17日,人民网《西安“科创达人”炼成记》、央广网《西安高新区多家企业接入Deepseek》等报道,以新的视角展现科技企业在科创热土西安拔节生长。
2月16日,无人机“闪送”榆林羊肉到西安,随后,该消息在《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客户端、中新网等媒体快速传播。《人民日报》文章表示,这相当于在榆林和西安间架起了“生鲜高速”,也标志着榆林至西安城际低空物流航线成功完成飞行测试。中新网介绍,这较传统地面运输节省时间70%以上。
项目建设掀起热潮
2月22日,人民网《三秦奏响“春之曲”》介绍:“在西安,一季度共开工重点项目85个,总投资91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55亿元,涵盖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多个领域。”
2月20日,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称:“在中欧班列(西安)的起始站——西安国际港站的南北货场上,一辆辆满载集装箱的重型卡车川流不息,10多台龙门吊24小时不停歇作业。”
上周,光明网、新华网、央视新闻客户端还分别围绕“春风行动”“零工驿站”等内容,关注西安助力就业的暖心服务行动。
2月23日,西安和马来西亚吉隆坡之间的往返航班正式开通,新华网发文表示:这条航线成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投入使用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新开的首条国际航线,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和文化交流。
2月20日,人民网关注“西安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间休息时间延长至15分钟”政策落地后续。报道中,记者走访西安市多家中小学校,目睹学生们开心的课间时光。
此外,《西安科技助力中星10R通信卫星成功发射》《陕西:秦腔一吼唱新韵》《“丝绸之路·中国新年音乐会”在伦敦举办》等报道,分别在国际在线、《光明日报》、中新网等媒体传播。
(西安城市文化传播工作室薛雯)
【责任编辑:王琦】
(原标题:冬去春来 西安奋进正当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