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降本提质增收”为笔 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当前,在能源结构转型与“双碳”目标双重驱动下,传统煤炭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
在陕北榆林,扎根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凉水井矿业公司,一场以“降本、提质、增收”为引擎、刀刃向内的改革实践正在热火朝天地展开。
向技术要效益:智能化改造激活降本新动能
作为降本增效的重要突破口,陕投集团所属凉水井矿业公司通过对设计、工艺、技术、装备等进行优化,从源头发力、从点面提升,不断降低成本。
1月7日,当记者走进凉水井矿业公司的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正通过大屏幕实时监控煤炭生产的各个环节。智能化应用在这里随处可见,工作人员只需在综合智能化管控平台上轻轻点击鼠标,就能对井下中央变电所、中央水泵房、传送带等设备下达指令。
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苟科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以来,凉水井矿业公司秉承“利润是第一目标”的价值导向,树立“挣每一分钱利润”理念,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紧盯成本控制,深挖增效潜力,多措并举收紧“钱袋子”,多点发力拧紧“总阀门”,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降本增效落实、落细、落地。
去年以来,凉水井矿业公司深化双重预防机制数字化建设,提升企业安全风险主动辨识能力,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转变,强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提高了隐患治理效率。
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已建成智能采煤等十大系统,50余个智能化子系统,构建起了全面感知、协同控制的煤矿智能管控新模式,实现了少人、安全、绿色、高效生产。
同时,开展机关效能提升活动,积极创建“服务型效能型”机关,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三个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高质高效完成。
依托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该矿还打造了信息化管理模式,精准选择设备运行和维护方案,使得设备故障率同比降低了9%。通过每月召开的机电例会,及时发现了问题并进行了统一协调解决。同时,定期对各区队库房进行盘库,认真梳理备品备件情况,从而切实提高了机电设备的管理水平。
向质量要市场:精益管理锻造产品竞争力
如果“降”是成本管控的“钥匙”,那么“增”则是提高效益的“引擎”。该矿在做足“降”的文章同时,将目标转向煤质这一“增”的动能。
去年,凉水井矿业公司修订印发《煤质管理办法》,严格设计、生产、运输、洗选各环节煤质管理,积极推行井下矸石源头分运充填,提高了混煤热值单价,减少了升井矸石外委处置费。
在检修保养方面,凉水井矿业做到了精细化管理,严格执行包机制,确保了“三定、四包”的落实。通过认真梳理包机区域设备和对应的包机人,明确了责任分工。同时,强化了设备“四检制”和“机环双检制”,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转,使得设备开机率同比提升了2%。
此外,该矿还强化了煤质管理,坚持每天通报煤质情况,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混煤发热量达标。
坚持二水平开拓工程自主建设,较外委节约费用7600余万元;通过市场调研精准估价、强化招标及合同谈判环节控制、采取批次少量采购多次送货模式、盘活周转物资等措施,压缩采购成本,节约直接采购费用约3200万元;井下源头分矸分运、充填消纳矸石32万吨,节省矸石处置费用1350万元;对电费消耗进行全面“体检”,采取“避峰填谷”分时用电措施,杜绝设备空载运行,全年节约电费562万元;坚持“能自制不外购、能自修不外委”原则,提升自主维修能力,修理费较预算降低2200万元;完成了企业所得税退税、协定存款利率调整和销售合同结算方式变更,增加利润1000余万元。
向机制要活力:改革创新筑牢发展根基
去年以来,凉水井矿业公司先后印发《成本管控实施方案》《降本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第四季度安全生产经营目标实施方案》等文件,为经营管理工作指明方向、明确任务、压实责任。
通过合理布置采掘头面,强化调度协调指挥,紧凑安排生产组织,引进先进装备,采取计件工资台阶结算单价激励措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全年原煤产量同比增加11.76%,再创建矿以来历史新高。
苟科学表示,凉水井矿业公司认真落实陕投集团“微观规治、微观活治、微观效治”管理理念,持续推进“三中心”建设,稳步提高发展效率、提增发展效益、提升发展效能。
公司按照“一采两备一准备”生产格局要求,优化采掘部署,完善技术体系,强化调度指挥,细化作业安排,加强现场检修,狠抓正规循环,高效组织生产,形成了富有“凉水井”特色的采掘管理机制。
今后,凉水井矿业公司进一步树牢全员“过紧日子”思想意识,积极围绕开源节流、竞拍溢价、节电降耗、井下源头分矸充填、优化巷道设计、引进先进装备、提升煤质及块煤率等方面不断探索降与增的办法,深化创新降本提质增效工作措施,深挖效益“增长点”,为集团公司再造一个产业“新陕投”贡献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闫景真】
(原标题:以“降本提质增收”为笔 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