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且看今日何家庄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国华谢志娟李永萍杜雪琴王煜宇

新甘肃客户端记者张永刚

康县有个王坝镇,王坝有个何家庄。

何家庄山清水秀人热情,近些年游客纷纷慕名前来。

发展旅游业的村庄不算少,可何家庄那份活泼泼的生动、热腾腾的鲜活,就像一位好看的姑娘,不仅美,那份“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灵动更是令人难忘。何家庄,就是这种美。

全国最美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陇南大山里的这个小村庄已经闻名全国,显见我们这份赞美绝非夸大其词。

说来话不长,从落后贫困到和美乡村,何家庄用了不过十余年。

从曾经的“小破沟”“烂泥塘”,转身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从守着绿水青山受穷,到依山而兴傍水致富;何家庄,不是一个精美绝伦的标本,而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样本,一个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建设的生动范例。

“现在的生活,真是翻天覆地大变样”

夏日清晨,薄雾初散,泥土和草木的清新气息氤氲弥漫,不时传来的清脆鸟鸣使山村愈显静谧。

登上村庄最高处的栖凤台,层叠山峦尽收眼底:陕甘交界处,连绵山川好似温柔臂弯将何家庄轻揽入怀。这座占地仅7.55平方公里的村落依山而建,四条河流如玉带绕村而过,95%的森林覆盖率,使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何家庄的324户人家,就生活在美如画的山谷里。

61岁的伍永省站在自家即将落成的两栋崭新小二楼前,喜上眉梢,“左边这栋是给大儿子的,右边那栋是给小儿子的。”

以前,全家七口人挤在五间低矮的旧土房里,屋里昏暗潮湿,泥巴地坑坑洼洼。烧水做饭全靠柴火,吃水要去半公里外挑。“那时候,眼睛一睁忙到天黑,就为了填饱肚子,哪有心思顾别的?”说起生活变化,伍永省不禁感慨万千。

如今,苦日子早已翻了篇。伍永省掰着手指头细数变化:柏油路平平展展,新屋子干净敞亮,自来水通到家里,做饭用上煤气灶,取暖有了电暖器……“做梦都不敢想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伍永省眼里闪着光,“你看,现在的生活,真是翻天覆地大变样!”

幸福嬗变,从美丽乡村建设说起。

早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后期,康县就开启了新农村建设探索之路。灾后重建中,康县统一规划,将房屋安全重建与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统筹推进,把245个灾后重建居民点初步打造成特色鲜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为后续美丽乡村建设打下基础。

在何家庄村中心的康县美丽乡村王坝主题馆内,一组对比照片静静诉说着这个村子的变迁——12年前,这里杂草丛生、泥土裸露、房屋破败;如今,村中屋舍俨然、田园如画,处处生机勃勃。

“何家庄曾是王坝镇最大的贫困村。这些年,何家庄脱贫攻坚、美丽乡村、乡村旅游齐头并进,成为全县后进变先进的典型村。”

望着眼前的照片,康县王坝镇镇长葸俊恒打开了话匣子:“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不砍一棵树、不埋一眼泉、不毁一株草、不挪一块石’,拒绝大拆大建,而是依村就势、因户施策,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在保持村庄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和美化,赋予传统村落新的生机与活力。”

沿着柏油主干道深入村庄,农产品展示中心室里山货琳琅满目,文化广场上孩童嬉笑追逐,云起书院中墨香悠悠。

更令人驻足流连的是村中各具特色的民俗作坊:水磨房里,石磨吱呀转动;油坊中,金黄透亮的菜籽油缓缓流出;豆腐坊内,豆香四溢的豆花鲜嫩诱人……这些曾经维系村民生计的传统场所,如今已变身为充满趣味的民俗体验区,让人们伸手就能触摸到乡村生活的温度与韵味。

“以前觉得外面机会多,现在发现,家门口就有‘大舞台’”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扮靓了何家庄,更为村民打开了增收新天地。

初到何家庄,必打卡村头的游客接待中心。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选购香菇、木耳、核桃等特色农产品,还能体验陶罐、泥塑等手工制作的乐趣。

接待中心由陇南康瑞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运营。作为2020年入驻的招商引资企业,康瑞文旅创新构建“文旅康养、农业观光、餐饮住宿、技能培训、文化交流、陶艺展示”多位一体产业模式,为何家庄的产业发展添了把旺火。

在何家庄,游客有很多选择:宿山林木屋,尝特色美食,观民俗表演,亦可下田去耕地、提笔绘山水。

游客越来越多,返乡创业的人也越来越多。

村民杜成强曾在外务工多年,听闻家乡变化,他敏锐地捕捉到乡村旅游的发展机遇。2014年,杜成强夫妻俩凭着一手好厨艺,回村开起农家乐。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起步,未曾想生意出乎意料地红火——村里蓬勃发展的旅游业让这家小院很快成了游客“打卡点”。

开业两年后,随着客流量增多,杜成强将院落扩建成三层小楼,软硬件全面升级,可同时容纳120人就餐。“农家乐的年营收稳定在三四十万元,比打工好多了。”杜成强又主动串联起周边村民的“增收链”——农户为农家乐供应鸡蛋、肉类、蔬菜等农产品,每户又多增了一笔收入。作为致富带头人,杜成强后来当选为村委会副主任。

“以前觉得外面机会多,现在发现,家门口就有‘大舞台’!”同样选择回乡发展的还有金爱燕。2022年,在外打工多年的她回到家乡,应聘成为村里文旅公司员工,“家门口上班,中午能回家给孩子做饭,下班后也能料理家务。”

目前,全村有旅游公司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农家乐4家、农家客栈5家、小作坊4家、农业产业大户5户,带动村民参与务工176人。除了传统的打工和种植收入外,旅游产业已占村民年收入的30%左右。

金爱燕在何家庄生活了20多年,最让她自豪的是,曾经的“穷山沟”如今成了游客青睐的“香饽饽”:“一到节假日,村口就停满了外地牌照的车,村里热闹得像过年一样!”

“村规民约不是贴在墙上,而是装进群众心里”

“老婆子,你又买快递了?”

“没有啊!肯定是女子又买东西了。”

刚迈进何德兴家,就听见老两口聊快递的事。

“衣服、鞋子、洗发水、时令水果……啥都往回买呢。”说起女儿寄来的快递,何德兴笑得合不拢嘴,“女子女婿都孝顺得很!”

“还不是你没要彩礼的好处。”何德兴爱人接过话茬。

2009年,女儿结婚时,何德兴对准女婿说:“彩礼,我一分不要,但你得把人照顾好!”

何德兴年轻时做过木匠,走南闯北搞装修,见过不少因为房子、彩礼让年轻人闹掰的事。

“那时候我就想,女儿嫁人,不能为了‘面子’折腾。”何德兴说,男方要是因为彩礼背债,日子不好过,女儿嫁过去也跟着受罪。

这些年,何德兴的姑娘日子过得安稳,婆媳和睦,夫妻恩爱。“看她过得好,就证明我当年这一步走对了。”

在何家庄,何德兴家不是唯一一户不收彩礼的。如今,何家庄村民生活越来越好,大家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变化:嫁姑娘不收彩礼的越来越多,婚丧嫁娶铺张浪费的越来越少。

村民张子南的母亲去世时,没有按当地过去的习俗大办丧宴,他只是招呼帮忙的邻居坐了两桌。“唯一一个花圈,还是孙子给奶奶买的。”

老人患阿尔茨海默病多年,张子南夫妻俩贴身照料了13年,妻子何菊兰对婆婆照顾得非常尽心,白日喂饭夜晚同睡……老人走了,夫妻俩心里很难过。“孝敬父母,靠的是良心。”张子南说,老人在世时尽心照顾了,去世后没必要大操大办。

夫妻俩不仅自己践行,也教育小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张子南还创作了小品《退彩礼》、相声《夸儿媳》等宣传移风易俗。

“这两年,村里婚丧嫁娶的有10多家,没一家大操大办的。”村委会副主任杜成强说,“以前办红白事,喜欢请吹鼓手吹吹打打,大办特办。现在不一样了,大家不比桌数多少、鞭炮响不响,都想着踏实过日子。”

为啥会有这转变?

“村规民约不是贴在墙上,而是装进群众心里。”杜成强说,何家庄村的村规民约用通俗的语言,既明确了“提倡做什么”,也划定了“什么不可为”,成了群众办事的“硬杠杠”。再加上何德兴、张子南这样的村民带头示范,文明乡风渐成新风尚。

走在何家庄,家家无院墙、户户门敞开。白墙上“仁义礼智信”几个大字格外醒目。风清气正、文明节俭的新风,如徐徐清风,拂遍这个宁静的村庄。

“现在的何家庄,正是我心目中和美乡村的样子”

傍晚时分,何家庄村广场上,十几名村民手持“霸王鞭”踏歌而舞。竹鞭在掌心翻飞,依次击打着手腕、手肘、肩膀、膝盖,清脆的铃响随动作此起彼伏,交织出欢快独特的韵律。

46岁的何春梅是何家庄“霸王鞭”演艺圈的“元老”。每天晚饭后,“微信群里喊一声,大伙半小时内就能在广场上聚齐跳起来。”

“霸王鞭”又称“棒棒鞭”,由长约70厘米、缠裹彩带的竹竿制成,两端嵌着铜钱和铃铛,挥舞时彩影翻飞、响声清亮。何春梅介绍,“霸王鞭”跳起来讲究“转、拍、敲、抖”,肩、肘、腋、手等部位随节奏精准叩击,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环境美了、日子好了,村民的生活也更为多姿多彩。村里动员村民学习“霸王鞭”“羊皮鼓”“土琵琶”等传统技艺。何春梅说,现在何家庄的“文化味”越来越浓。

说起这些,何春梅话语间满是自豪,“现在的何家庄,从‘面子’美到‘里子’,正是我心目中和美乡村的样子!”

61岁的廖兴礼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有心人”,一直致力于把扎根乡土的传统文化打造成何家庄的文化名片。2020年6月,廖兴礼成立夕阳无限演艺有限公司,吸纳何春梅等爱好者加入,全身心投入传统文化传承。

“起初公司只有20人,现在人数增加了四倍呢!”说起公司发展,廖兴礼满是欣慰。如今,他不仅忙着对接文化下乡、外地演出等事务,还潜心记录“霸王鞭”“羊皮鼓”“土琵琶”的发展脉络,以文字留存何家庄的艺术根脉。

这一种热爱在代代相传。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学习“霸王鞭”,何家庄顺势开启“非遗进校园”的尝试,让文化认同与自信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从一根竹竿挥出的乡间乐,到承载文化底蕴的新“名片”,今年3月,“霸王鞭”被列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于何家庄而言,无论是上下翻飞的“霸王鞭”,还是韵律铿锵的“羊皮鼓”,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村庄美了、产业有了,生活好了、乡风新了……如今的何家庄,在和美乡村建设中,更富希望,更具活力,正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幸福家园。


【责任编辑:王琦】
(原标题:且看今日何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