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包袱”变身“绿色财富”
6月16日,在西安市长安区鸣犊街道塔段晓村的田地里,工作人员将打包成捆的小麦秸秆装车。本报记者苏怡摄
本报记者苏怡通讯员王双瑾
“三夏”麦收忙。6月16日,在西安市长安区鸣犊街道塔段晓村的田间地头,秸秆打捆机在进行小麦秸秆打包作业。
伴随着轰鸣声,金黄色的小麦秸秆被“吃”进机器尾部的容器后,打捆成团,短短几分钟就变成一个个结实的秸秆压块,从机器里“吐”出来,如金色的“积木”般整齐码放在田间,等待车辆运走。
鸣犊街道今年“三夏”采取小麦秸秆打捆离田新举措——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回收+农户参与”模式,根据不同地块类型,科学制定打捆作业计划,确保3万亩小麦秸秆应收尽收。秸秆打捆离田后,综合利用渠道同步拓宽,昔日的“大麻烦”如今变成了“大金包”。
陕西禾源秋硕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经理于智勇说:“秸秆打捆机两分钟就能打出一捆,每捆重量大约25公斤。回收的小麦秸秆,1吨可以卖500元。”
“秸秆打捆后再利用,不仅‘变废为宝’,还有利于村民接下来的翻耕播种和田间管理。”塔段晓村党支部书记惠斌说,以前,每到夏收时节,小麦秸秆处理就成了困扰村民的一大难题。大量的秸秆堆放在田间路边,不仅容易引发火灾、污染环境,还容易引起病虫害。为此,村上花了大力气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将秸秆打捆离田变成基料,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效益最大化。
在塔段晓村,记者看到,农用车在乡村小路上来回穿梭,把一个个金色“积木”送至储运点。回收的秸秆一部分作为牛、羊等家畜的饲料,助力畜牧养殖业发展,一部分运往生物质发电厂,转化为清洁能源,还有一部分经过加工处理,成为食用菌基料、有机肥原料等,实现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的华丽转变。
鸣犊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曹芳说,今年“三夏”,鸣犊街道统筹各村秸秆打包机和离田设备,为村民提供秸秆收集、打包、运输服务,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同时,鸣犊街道面向群众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工作,组织宣传车每天穿梭在各村循环播放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并向各家各户送达《致村民的一封信》。
近年来,长安区在做好秸秆禁烧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秸秆回收利用的新出路。目前,长安区已经在3个街道推广实施小麦秸秆打捆离田措施,通过机械化打捆离田及资源化回收利用,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长安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长安区将全面做好秸秆收储,以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为主攻方向,培育壮大秸秆收储体系,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责任编辑:王琦】
(原标题:“生态包袱”变身“绿色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