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探寻文明基因 智慧守护三秦瑰宝
6月24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保科技中心的文保人员在实验室进行文物保护工作。
本报记者赵茁轶文/图
八百里秦川文物璀璨。随着时间的推移,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密码的文物,遭遇岁月侵蚀与保存挑战。
从穿透地层的物探能手到修复文物的巧手良医,从全天候值守的数字方舱到科普大众的展示空间……如今,最前沿的科技力量已深度融入陕西考古勘探、文物修复与活化展示的全链条。
6月14日至6月25日,记者循着科技赋能文物保护利用的线索,探访三秦大地上的智慧守护现场,看陕西文博人如何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贡献智慧和力量。
科技考古,溯源文明密码
5月20日,电视剧《护宝寻踪》在央视黄金档及线上平台开播。剧中,物探队依托瞬变电磁仪、高密度电法仪、地质雷达等尖端设备,通过构建地下三维模型,精准解析古墓空间分布及形态,高效定位金属文物及磁性遗存,提升了勘探效率,规避了破坏性挖掘风险。
现实中,这支堪称“地下侦探”的队伍,正是陕西地矿物化探队。陕西地矿物化探队曾参与剧中兹陵的原型——霸陵的考古工作。
201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江村大墓(后被确认为汉文帝霸陵)外藏坑、南陵外藏坑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进度的缓慢,让考古工作人员一筹莫展。
霸陵外藏坑遗址位于西安市灞桥区江村东侧,地势平坦,利于陕西地矿物化探队工作。有考古队员提议:能否将地质考察的科技力量引入考古工作?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陕西地矿物化探队有限公司一拍即合,决定运用物探方法进行无损考古勘探,圈定异常区域,为下一步考古工作提供参考。
2018年,陕西地矿物化探队带着多功能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探地雷达、环境测氡仪等设备,奔赴现场。“我们多次到遗址现场进行物探,用各种方法试验,分别通过高密度电阻率法、地质雷达、土壤氡气测量等物探手段试验,圈定了目标物外藏坑的范围和深度,为遗址挖掘提供依据。”陕西地矿物化探队有限公司工程物探勘查院总工程师宋方舟说。
经过4个月的实地探测和分析,陕西地矿物化探队判断:这一地区有空洞或存在人为扰动地层,为霸陵位置的判断提供了基础性资料。
“我们在霸陵外藏坑、杨官寨等遗址的考古勘探工作中都用到了先进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6月20日,陕西地矿集团首席专家、物化探队总工程师刘建利说,“这种科技手段能够预测墓葬或遗址的位置和埋深,提高考古勘探的工作效率,是一种无损探测技术,能较大程度保护地下文物。”
科技考古是一门融合了诸多理论与技术的学科,在考古遗址及出土遗迹、遗物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考古领域。
2024年,复旦大学、厦门大学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宇文邕墓出土的人骨进行了科学分析,推断出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死因或与长期服食丹药有关。
“在对北周武帝遗骸样本中33种微量元素进行分析后,研究团队发现,其体内砷、硼、锑的含量显著高于同时期古代平民和贵族的平均水平。”复旦大学副教授文少卿介绍,“研究团队综合运用到生物考古和历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还运用颅骨CT扫描技术对北周武帝进行了初步面貌复原。”
科技支撑,攻克文保难题
6月14日,西安城墙管委会“数字赋能焕发城墙新生,智慧管理守护文化遗产”项目入选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名单,西安城墙(西南区域)预防性保护项目获评“2025年度陕西省优秀文物保护项目”“西安市文物保护展示示范工程”。
如今,文物保护已从“修补复型”满足考古资料提取过渡到以科学分析为基础的预防性保护。近年来,西安城墙管委会整合地质雷达、高精度面波法等10余种技术,完成了西安城墙全段13.74公里的全面隐患排查。西安城墙管委会联合兰州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高校,协同攻克了电磁探测、城砖修复材料研究等多项技术难题。
隐患的提早排查是筑牢安全防线的根基,而24小时动态监测则是守护成果的核心保障。
走进西安城墙管委会信息中心,一个数米宽的数字大屏映入眼帘。大屏正中间是西安城墙全域数据模型。
“这是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我们将文物保护、文旅运营、防汛指挥、安全应急4个方面的数据要素整合于一个平台,构建起覆盖全域的精密感知网络。”西安城墙数字产业创新中心总监赵彬介绍,将地图空间与智感设备有机结合,运用“数字孪生+物联网”技术,能够对文保、防汛、消防和安防等预警进行有效处理。
文物保护的主要任务是预防文物劣变发生、延缓文物劣变速度和治理已损文物。6月25日,记者走进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保科技中心。金属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内,几位修复师正在埋头“雕琢”。
“保护修复直接关乎考古资料的整理研究和转化利用。我们在保护修复文物的过程中要运用到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的新技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总工程师、研究馆员李建西指着一件青铜圆壶说,“文物表面镶嵌的用来当装饰的另一种金属材料,以往都被认为是红铜。我们在保护修复过程中发现这件青铜圆壶的镶嵌材料是铅铜合金。铅铜合金的原本颜色是银灰色,能与金黄色青铜本体形成反差,达到装饰效果。这是以往没有发现过的。”
李建西告诉记者,大数据技术飞速发展,考古工作者也在思考将AI技术、数据库等应用到考古工作中的可能性。
2021年以来,李建西开展埋藏铁质文物病害的预判与保护对策研究,基于文献调研、实地调查、实验室分析等工作,建立了埋藏铁质文物病害数据库,初步实现了埋藏铁质文物病害预判应用,对考古现场可能出土铁质文物进行一定程度的风险预判,并提出相应的考古现场应急保护对策。
李建西表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加强科研队伍建设,为队伍配备了多学科背景的人才,力图实现考古、科技和保护的深度融合,为考古出土文物信息提取、保护利用、价值阐释及创造性转化提供全过程的技术支撑。
科技展示,还原历史场景
近日,由陕西历史博物馆和馆藏壁画保护修复与材料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申报的唐韩休墓壁画保护性迁移及修复项目,入选2024全国文物修复案例宣传展示活动十佳项目。
201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及西安市长安区文物局联合对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道郭庄村唐韩休夫妇合葬墓进行抢救性发掘。由于韩休墓壁画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文保人员第一时间对韩休墓壁画进行了现场保护处理,并使用分幅揭取法和整体搬迁法,成功对21幅壁画进行了异地迁移保护。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保护部文物修复师张悦介绍,科技保护手段贯穿于韩休墓壁画的全流程保护修复体系中。在揭取、搬迁过程中,他们集合多光谱成像系统、三维激光扫描技术、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等无损检测设备对壁画本体病害情况、层状结构信息、制作材料与制作工艺等实施了原位数字化采集与综合分析研究,并采用微环境监测系统(含温湿度实时监测仪、大气颗粒物沉降量测定仪)进行墓葬微气候动态追踪,为后续实验室精细化修复提供多维数据支撑及科学处理依据。
目前,唐韩休墓壁画保护性迁移与修复项目构建的墓葬壁画全流程保护体系,已应用到甘肃天祝县吐谷浑慕容智墓壁画的保护修复项目中。
陕西历史博物馆还通过建构数字化虚拟展陈与实体展厅协同展示模式,深化壁画内涵与价值转化,提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效能与公众文化认同度。2024年,“壁上丹青盛唐气象——唐韩休墓壁画考古发掘与保护展”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
“我们还举办了‘韩休墓壁画虚拟展’及‘妙手回春——韩休墓壁画玄武图修复虚拟展’,利用墓葬现场采集的三维数据,通过虚拟展览及游戏的形式,展示韩休墓壁画修复的完整过程。”张悦介绍。
近年来,陕西众多博物馆增加了面向公众的文物保护内容展示。
走进陕西考古博物馆“文保科技”展厅,一座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映入眼帘。这座仿佛“文物保护航母”的移动实验室,能够为考古工作提供系统的技术支持,并可在第一时间对出土文物进行应急处理和保护。
6月25日,在蒲城县洞耳村元代壁画墓展示区下方,湖北游客刘微微赞叹:“没想到博物馆居然搬来了一座壁画墓,人站在下方就能将壁画一览无余。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展示方式。”
蒲城县洞耳村元代壁画墓因壁画地仗层极薄且与砖体结合紧密,使用常规揭取方法难以确保画面的完整性。在现场全面科学调查和记录的基础上,考古人员创新性地采取现场更换支撑体的方法,完成了壁画的整体搬迁。
3D打印技术补缺的天王俑头部、彩绘漆箱的复原对比、一比一放置的李倕冠饰……博物馆对文保内容的展示拉近了公众与文物保护的距离,帮助人们更直观地理解文物保存的复杂性和保护工作的具体内容,从而提升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科技之光穿透千年尘埃,照亮着悠长的文明。当科技智慧与千年瑰宝相遇,三秦厚土上的文化遗产正以前所未有的清晰面貌与蓬勃生机,将动人的陕西故事娓娓道来。
【责任编辑:王琦】
(原标题:科技探寻文明基因 智慧守护三秦瑰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