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隐形基建为城市发展进一步“强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image.png

工作人员准备更换新的地下管道。(受访单位供图)

8月中旬,随着长安南路清凉寺路-能康医院段中压天然气管道工程沥青路面完工,地下一条崭新的管道已悄然贯通。陕西渭河电厂的余热,也将在今冬通过新改扩建的16公里“隐形动脉”输往城北。2025年,一场城市“血管革命”,正在重塑西安的地下管网系统,让看不见的工程变成看得见的安心。

隐形基建 主动防御“治未病”

城市的地下系统被称为“城市血管”,为城市运行提供基础保障。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持续扩大,庞大的燃气、供热、供水等管网也在地下不断“生长”,部分燃气和供水管网“服役”多年,亟需更新改造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

早在今年4月举行的“‘深化六个改革’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市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就公开表示,“今年西安将持续推进燃气供热管道互联互通、老旧管网更新改造、智慧化平台建设等145个项目建设,全年更新改造老化燃气管道542公里……”

长安南路是西安市中轴线主干道,这里的老旧管道更新涉及雁塔区、航天基地、长安区三个区域。

西安市长安天然气有限公司制定的《老旧管网更新改造提升实施方案》显示,2025年-2027年该公司将陆续完成总计13.205公里问题主体管道更新改造工作。

西安市长安天然气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长安南路交通压力大、地下管线错综复杂,沿街用户单位、商户及住宅较多。施工中,长安天然气有限公司采取夜间分段施工、同步修复路面的模式,克服白天不能出土、夏季持续高温等不利因素,弹性调节作业时间。截至目前,长安南路清凉寺路-能康医院段中压天然气管道工程更新改造已于2025年8月12日竣工,长安南路(西部大道-凤栖东路)更新改造剩余50米需人工开挖,正在加紧施工当中,预计9月中旬竣工。据了解,该项目全部完工后将彻底改变城南片区的地下管网状态。

城北区域,在全长1130米的凤城八路次高压改造项目中,秦华集团以非开挖作业实现“微创”铺管。全新的管道在定向钻的带领下,穿过小巧的作业窗口与地下原有管道接通,整个过程就像给地下管网做“无痕手术”。

“过去抢修大多是‘被动抢险’,现在改造是主动防御‘治未病’。”西安市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6月底,全市完成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533公里,完成率98.33%,供热管道15.71公里,完成率58.2%,超额完成上半年工作任务。

余热革命 循环经济里的“民生账”

渭河电厂内,一组组换热器将在今冬正式将工业“废热”转化为民生温度。

据了解,陕西渭河电厂挖潜供热项目是西安市热力集团深入贯彻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总投资6.13亿元,旨在充分挖掘电厂余热资源,优化城市供热结构,提升供热质量,切实解决群众冬季取暖问题,同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据企业负责人介绍,陕西渭河电厂挖潜供热项目配套供热管网工程,包含文景路、元凤二路、元朔大道、御井路等总长16公里地下供热管网的改、扩建工作。通过新建总规模1300MW的城北、朱宏路两座隔压站及配套管网,将发电余热回收再利用,相当于每年从“废气”中回收约12.24万吨标准煤的热量。这不仅是能源账,更是民生账。

同时,为了确保供暖季供暖达标,市热力集团还提高了新建小区换热站建设标准。白桦林悦小区的新建的换热站内干净整洁,仪器设备已经安装完成,经过验收后,今年冬天就将正式启用。

水网重构 水务一张网的“高效处方”

与供气管道和供热管道一样重要的还有水网管道,近年来,西安持续进行水务一体化整合优化,全力推进城市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一体化重构优化,以构建全市供排水一张网、一盘棋、一体化的“大水务”格局。

在慈恩西路输配水管道工程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目前正在进行工作坑开挖、旋喷桩支护、管道顶管等作业。据了解,项目主干管全长2099米。北起小寨东路,与小寨东路现状给水管道接通,南至雁南三路,与雁南三路现状给水管道接通。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满足我市南郊区域居民用水需求。

据了解,今年市水务局共组织实施供排水项目18个,新建和改造输配水管道45公里、排水管道39公里。旨在构建安全稳定、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水务“一张网”。

沁水路和安泰路十字,进行的是咸宁东路恒大绿洲积水点整治工程,项目负责人介绍,为缓解咸宁东路恒大绿洲段雨污水管道排水压力,该工程在这里新建地下雨污水管道,提升区域雨水管道收水能力。据了解,除了咸宁东路恒大绿洲积水点外,西安水务(集团)还将对东二环金花路隧道积水点、丰庆公园北门积水点、友谊西路积水点、向阳北路下穿铁路桥积水点等4处积水点进行整治,提升区域排水防涝能力。

为保障为民实事项目建设顺利进展,市水务局专门成立了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地下管网及设施安全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截至目前,完成输配水管道40.5里、排水管道21.8公里,完成年度任务的90%和56%。全面实现“双过半”任务目标。

韧性密码 自我修复的“多重进化”

今年5月末,北院门风情街餐饮店通天然气了。这条老街是西安文旅版图上的“金字招牌”,但多年来狭窄街巷、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线,严苛的文物保护要求,让管道天然气入户成为难题。过去,这里的商户大多使用液化石油气、甲醇等替代能源,不仅成本较高,还存在安全隐患。

记者了解到,为让这里通上安全的天然气,秦华集团管网建设和改造中避开地下管线和文物敏感区域,创新采用“盘管引入”技术——沿着建筑外墙或屋顶铺设管道,为老街量身定制方案。同时充分尊重商户意愿,提前预留商业天然气管道接入口,既降低后续接入成本,又为商户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一位餐饮店老板算过一笔账,“以前用甲醇,每月成本近5万元,现在接上天然气,预计能省40%的费用,关键还用得安心。”

同样是文旅热点区域,西安市护城河及环城公园改造火车站段,也在进行管网提升改造,工程主要在原有开挖范围内进行,改造长度800多米。工程负责人介绍,改造完成后,河道内将采取水生植物种植措施进行水体净化修复,以保持水体的长期清澈。截至目前,项目暗涵河道清淤工程、底板、侧墙及顶板混凝土浇筑工程、大小循环管道铺设及镇墩浇筑工程全部完成,暗涵河道拆除工程完成70%,分水阀井、补水井及检查井工程完成95%,上层河道挡水耳墙完成85%,上层河道顶拱植筋和钢筋制安完成80%,广场铺装破除完成25%……

改造完成后不仅能进一步完善护城河水系连通体系,保障城区的防洪安全,还能显著提升西安的城市门户形象,丰富城市景观。

从生活到景观,从供热供气到供水排水,这些深埋地下的“城市血管”,正默默编织着千万市民的安全网——当“城市病”在地下被治愈,市民的幸福感将会在地上生长。这场“血管革命”,是隐形基建正在地下为西安城市发展进一步“强芯”。

(记者 张佳)


【责任编辑:王琦】
(原标题:隐形基建为城市发展进一步“强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