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秦风唐韵里的文明课堂
学校开展的特色国学课。(通讯员王三合摄)
■记者张佳
骊山脚下、华清池畔,有着120年历史的西安市临潼区华清小学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创新的文明实践,荣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当“红领巾小讲解员”用稚嫩嗓音讲述《长恨歌》的千年传奇,当唐诗节的吟诵声回荡在校园长廊,这所毗邻华清宫的学校,正以“古今交融”的文明教育模式,书写着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
铸魂:德育体系让文明“可触摸”
要让每个孩子成为文明的火种。华清小学创新构建“2468德育体系”,通过“入学礼-入队礼-成长礼-毕业礼”四礼教育链,串联起学生成长的文明印记。
学校利用临潼文旅区位优势,积极推进红田爱国主义教育工程,孩子们通过“行走的课堂”,走进临潼14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华清宫“西安事变”遗址变成思政课的活教材,把一个个场馆打造成思想道德建设的“示范田”,该活动获评西安市“最受群众喜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广项目”。
“红领巾小讲解员”周皓宇连续三年在华清宫为游客志愿讲解,从最初“紧张得手心出汗”到后来落落大方地讲述唐文化与红色历史。“能为家乡代言,是我最骄傲的事!”像他这样的“红领巾小讲解员”,不仅在实践中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口语表达、团结协作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据华清小学德育主任介绍,为了让小队员们的讲解更有感染力,学校专门撰写了适合他们的讲解词,并通过普通话练习、讲解礼仪及技巧学习、模拟训练等实战培训,让每位小队员都掌握了讲解的基本功。目前,华清小学的“红领巾小讲解员”志愿服务团队已先后走进华清宫、秦陵博物院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义务讲解200余场次。
深耕:谱写创新发展的传奇故事
漫步校园,“一屏两台三廊四栏”文化阵地浸润无声。LED屏滚动播放着“二十四节气”微课,“榴花红领巾广播”和“校园电视台”开设文化宣传思想教育专题节目,师生书画连廊展示学生临摹的《唐诗三百首》,英模长廊、红色教育长廊中诉说中国故事……秦俑的战歌、关学始祖张载先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教诲与新时代好少年事迹交相辉映,谱写着“百年名校”创新发展的传奇故事。
学校深挖地域文化,打造“唐诗节”等品牌活动。晨读时吟诵唐诗,课间操融入“霓裳羽衣”舞步。“十元关爱行动”“小葵花义卖”“助困圆梦”等活动与教育扶贫攻坚同步推进,这种“沉浸式”教育让文明具象化。
华清小学以“书记项目+校长领航”双轮驱动,坚持用“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要求引领教师队伍建设。
把师德作为首要条件推进职称晋升、评先评优方式改革,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扎实开展“名师引领”“手骨头教师”评选,身边的榜样表彰宣传,青蓝工程,培育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目前已有50多名教师荣获教育领域“西安之星”、师德模范、榜单人才、德育先进工作者、教学能手等称号。
从秦风唐韵的课堂到服务社会的实践,从百年校史的沉淀到全国文明校园的荣光,华清小学正以文化为根、以行动为脉,让文明如骊山温泉般润泽每个生命。让这里走出的孩子,不仅带着唐风雅韵,更怀揣一颗“知礼明德”的赤子之心。
【责任编辑:王琦】
(原标题:打造秦风唐韵里的文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