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古老技艺走出“深闺” 非遗之美浸润日常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image.png

小朋友在青龙寺遗址景区观展。  (记者王旭东实习生王紫萱摄)

本报讯(首席记者程静)7月9日,“艺韵传承·文润雁塔”非遗公益展在青龙寺遗址景区云峰阁拉开帷幕。作为雁塔区民生实事项目的重要内容,此次展览由西安市雁塔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西安市青龙寺遗址保管所共同主办,让剪纸、棉絮画、泥彩塑、秦腔脸谱等多项非遗技艺走出“深闺”,与千年遗址的历史文脉相映成趣,为市民游客奉上一场浸润心灵的文化盛宴。

活动现场,云峰阁内墨香与匠心交织。剪纸作品以镂空之美勾勒生活百态,棉絮画以柔棉为料再现生命灵动,泥彩塑用指尖巧思塑出生活寻常,秦腔脸谱凭浓墨重彩定格舞台风华。这些承载着西安民间智慧的非遗作品整齐陈列,吸引着往来游客驻足端详,不时有人举起手机,记录下传统技艺的精妙细节。

“棉絮画看似轻柔,实则要经过选棉、撕片、粘贴、塑形等十余道工序,每一步都得沉下心来……”活动现场,雁塔区棉絮画代表性传承人张宝兰手持作品,向围拢的游客细细讲述这门技艺的百年传承故事。传承人深入浅出地讲解,让大家对这门“以棉为纸、以手为笔”的技艺有了立体认知。

互动体验环节更添参与感。在传承人的指导下,部分游客与青龙寺遗址博物馆的小小讲解员围坐在一桌,拿起棉絮等工具尝试创作。孩子们专注地将棉絮撕成细碎薄片,小心翼翼地粘贴出简单的图案,稚嫩的手法中透着对传统技艺的好奇与敬畏;成年游客则在实践中体会“慢工出细活”的真谛。这种“听故事+动手做”的模式,让非遗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传承,推动传统文化真正走进群众生活。

此次非遗公益展进景区,是雁塔区践行文化惠民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将民生实事项目与非遗传承相结合,不仅让千年遗址焕发新的文化活力,更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触摸历史,在潜移默化中成为非遗的“粉丝”与“传人”。下一步,雁塔区将让更多非遗技艺走进街头巷尾、融入日常生活,让文化惠民的阳光照亮每个角落。


【责任编辑:王琦】
(原标题:古老技艺走出“深闺” 非遗之美浸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