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技创想到产业实践 产业园里的创新“密码”
在西安尤尼亢新材料有限公司的专业实验室里,研发人员正在进行产品研发相关实验。 (记者黄晓巍摄)
从过去的工厂大院到如今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工业园区,这些创新的“微生态”正在推动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西安的多个产业园里,这些企业“孵化器”和产业“加速器”正帮助科技企业从“0”走到“1”,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赋能。
一个思想“火花”如何“点燃”产业实践?
在产业园里,一场从科技创想到产业实践的变革正在悄然上演。这里,不仅孕育着无数创新的“种子”,更见证了它们如何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支撑产业发展的参天大树。
从“0”到“1”
“年轻”企业展现非凡创新能力
产业园区帮助科技企业从“0”到“1”快速成长。
在位于西安高新区的生物医药研发聚集基地,一家“年轻”企业正在迅速成长。2023年,西安尤尼亢新材料有限公司(简称尤尼亢)在园区成立。短短两年时间,该企业就在生物医药领域与新材料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创新能力。
在尤尼亢的专业实验室里,研发人员正在进行新材料的设计研发。一个个思想的“火花”经过无数次的碰撞,在实验室里“破茧成蝶”。
“吲哚布芬是我们研发的一个中间体,这一产品是抗血栓形成药,用于治疗动脉硬化等疾病。”西安尤尼亢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段迎春介绍说,“为了这一中间体的研发,我们团队做了大量研究。由于药企对产品的要求十分严格,当时我们碰到了杂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前后尝试了3条路线,通过深入的反应机理分析和不断的技术迭代,在做了100余次的试验与优化后,最终解决了该问题,成功开发出具有独特优势的中间体产品。我们的技术创新不仅解决了自身问题,还为下游客户优化了技术,为此我们还与客户就后续产品的优化达成了技术服务协议。”
得益于一次次的创新,目前,尤尼亢拥有丰富的中间体板块,已研发生物素、叶酸及中间体,在研的有奥西替尼、艾乐替尼、邻硝基苯甲酸、苯硼酸等产品,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持。
除了生物医药中间体,尤尼亢还专注于各类新材料的研发。
“我们研发的光刻胶单体,纯度高、稳定性强。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合成工艺和提纯技术,产品纯度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有效减少了金属杂质对光刻胶性能的影响,提高了光刻的精度和分辨率。同时,其稳定性强,能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保持性能稳定,为光刻胶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提供了可靠保障。”段迎春表示,“在聚酰亚胺材料研究上,我们成功合成出高性能聚酰亚胺单体,这一类单体做成的聚酰亚胺材料在耐高温、机械性能等方面表现优异,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等高端领域。”
无论是下游新材料还是医药中间体,对于以化学合成为基础技术的尤尼亢来说,两个产业的协同发展只是同源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为相关产业链的稳健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梳理产业链企业,记者发现,西安尤尼亢新材料有限公司处于生物医药产业链新药研发领域上游环节和新材料产业链的中游环节。其研发的光刻胶单体、生物医药中间体、聚酰亚胺等产品,为下游半导体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行业提供了关键原材料。
凭借在新材料领域的创新实力和产品优势,尤尼亢吸引了众多上下游企业在园区集聚。
“以尤尼亢为代表的新材料和医药中间体合成的企业,在园区形成了聚集优势,吸引了上下游企业入驻园区。”西安高新区创业园发展中心有限公司产业招商部项目经理张震介绍,“在园区内,尤尼亢与凯翔生物、贝克曼化工、艾博宸新材料等形成了技术互补,产业互动,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这种上下游企业的集聚,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还促进了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协同创新,进一步增强了园区的产业竞争力。”
记者了解到,西安高新区生物医药研发聚集基地在引进尤尼亢等新材料研发生产企业的同时,积极引入原材料供应商、设备制造商、产品检测机构等配套企业,形成了从原材料供应、产品研发生产到产品检测、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由“小”变“大”
新能源充电桩从制造到“智”造
产业园区帮助科技企业从“小”到“大”,一系列智慧成果走进我们身边,应用于市民群众的生活当中。
在位于西安市鄠邑区西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内的西安奇盛电气设备有限公司(简称奇盛电气)的生产车间,一排排白色的智能充电桩整齐排列着,这是奇盛电气最新生产的智能充电柜,系统效率高达95%,节约充电时间,节省充电损耗,节约运行成本。
“这款产品是我们最新的智能充电柜,该设备具备短路、过载、过压等保护功能,保障设备稳定安全运行。”西安奇盛电气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文举介绍说,“这款充电桩从外观、内部结构设计、软硬件结合方面都进行了全面更新和迭代,该产品的定位高于目前市场上传统的充电桩,我们将会进行大面积全国推广。”
作为西北最大的机箱机柜生产基地,西安奇盛电气设备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新能源充电桩、汽车零配件、节能环保等产品,除了智能充电桩,奇盛电气的产品线还包括交流直流设备、智能电柜、储能电柜、换电柜等设备,目前,企业在设备制造工艺及部分智能控制应用方面走在市场前沿。
记者了解到,2020年入驻西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新工厂后,奇盛电气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建立初期企业年产值规模不到2000万元,2024年销售额已达6000万元,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企业对创新的重视。
为了保持创新的活力,奇盛电气与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密切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制定人才合作方案,组织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奇盛电气与特变电工、西电、霍尼韦尔、隆基新能源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依托西安强大的技术优势,加上我们的自研能力,我们将立足西安,在西安实现本土化生产。”姚文举表示,“在园区的帮助下,我们将不断把企业做大做强,将配电箱这一块建成全球最好的机箱机柜生产基地,助力西安乃至西北地区新能源充电桩行业的发展。”
一个个产业链配套企业的集聚,让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里的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当初设立这个园区的初衷主要考虑到陕汽、法士特、比亚迪等一批龙头企业日益做大做强,产业链不断延长,我们着力打造汽车零部件专业园区,为园区企业提供良好发展环境。”西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总经理刘少利介绍说,“从2013年底园区第一批企业入园集中开工到现在,园区内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已达33家。”
“除了西安奇盛电气设备有限公司生产新能源充电桩外,西安烨晟机械有限公司以生产变速箱壳体为主,西安玛珂特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生产汽车润滑脂和润滑油为主业,西安利和愽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专业从事高铁零部件制造,西安源隆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以汽车座椅为主,西安奇跃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以汽车内饰件为主,整个园区还在一步步壮大。”刘少利说,“在产业园内,一条由零部件企业串起来的汽车产业链已经形成,为西安汽车产业的发展集聚动能。”
“1+4+10+N”产业园区体系
有效支撑西安工业经济发展
在产业园区,一个个企业的快速发展,激活了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一股股创新的活水在产业园区里持续流淌。
产业园区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近年来,西安按照“工业强市”战略,围绕全市产业片区规划,系统谋划工业园区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通过对全市各类园区进行优化整合,构建起“1+4+10+N”产业园区体系。
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新区1个、国家开发区4个,省级园区10个和N个产业园区,其中,2024年西咸新区和4个国家级开发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800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省级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3300亿元,增速25%以上,园区承载有效地支撑了工业经济的发展。
“锚定高质量发展,我们着力推进园区特色化、集约化、集群化发展。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结合44个产业片区的产业定位要求和各园区的产业发展定位,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强化土地集约利用,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园区集聚,提升园区产业发展质效。推动各园区差异化发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西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工业园区处处长王建洲介绍说,“截至目前,我市共培育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3户,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6户,省级特色专业园区3户。园区集聚了一批以陕汽、比亚迪汽车、西安杨森制药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形成以西安泾河工业园为代表的重卡汽车产业集群和以西安草堂科技产业园区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以典型引领,西安推动产业园区新型工业化发展。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链式协同与绿色转型,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光子产业、增材制造、无人机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我们向工信部推荐了秦创原(泾河)智造创新产业园等8家园区的13个典型案例,其中6个案例被工信部评选为2024年产业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王建洲介绍说,“案例涵盖了科技创新、产业链发展与安全、绿色发展、营商环境等领域特色发展维度,为我市产业园区发展提供经验模式。”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西安的科技企业正在产业园里茁壮成长……
(记者黄晓巍实习生张语歆)
【责任编辑:王琦】
(原标题:从科技创想到产业实践 产业园里的创新“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