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汉中的生态蝶变:生物多样性,擦亮城市生态底色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汉中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生态的乐章正奏响着激昂的旋律。

朱鹮数量从曾经濒危的7只,奇迹般地增长至如今的7000多只,宛如一场生命的盛大复兴;常见陆生野生动物种类从618种攀升到684种,它们在山林间、河流畔自在穿梭,演绎着生命的活力;野生植物种类稳稳扎根在2942种,保持着生态的稳定与多样。更为惊喜的,是,华秋沙鸭、卷羽鹈鹕、白腰杓鹬等珍稀物种,纷纷被汉中的生态魅力吸引,不远千里来此“安家落户”。

7月22日上午,“秦岭四宝”和它的朋友们——生物多样性在汉中网络主题采访活动首站,天汉湿地公园。

汉中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王鑫向媒体团讲述了生物多样性为汉中带来的丰厚生态红利。“全市优良水体占比达100%,汉江、嘉陵江出境水质保持Ⅱ类标准,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突发环境事件保持‘零纪录’。生态示范创建数全省第一。截至7月15日,汉中市中心城区优良天数164天,排全省第三。”王鑫说,这些数字,是汉中生态建设成果的有力见证。

天汉湿地公园,位于汉中城区,总面积达7.5平方公里,其中生态湿地和岛屿占地1.5平方公里,生态鱼道蜿蜒2.3公里。这里曾是城市采砂河段,垃圾污水横流,一片荒芜。但如今,它已华丽转身,成为一处集汉江度汛、生态修复、休闲观光多功能为一体的水利景区,2021年更是入选“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典型案例”。

盛夏时节踏入天汉湿地公园,仿佛踏入了一个自然的童话世界。岸边,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垂落在水面,随着微风轻轻摇曳,仿佛在与湖水低语。大片的芦苇荡在风中沙沙作响,像是在演奏着一首自然的交响曲。栈道旁,五彩斑斓的野花竞相绽放。

天汉湿地公园里的“仿自然旁路型”鱼道,于去年3月底建成,全长约2300米。它的上游源于翻板闸以上90米处,下游连接汉水女神雕塑以下200米处。鱼道主体采用仿生态技术,精心营造出激流缓流、深潭浅滩交替分布的空间格局,植物群落构建完整。从空中俯瞰,鱼道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穿梭在公园之中。走近细看,清澈的水流在鱼道中潺潺流淌,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见,鱼儿们在水中欢快地游弋,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溅起一朵朵晶莹的水花。如今,这里已成为翘嘴鲌、草鱼、鲢鱼等鱼类的洄游通道,实现了翻板闸上下游鱼类交流,为天汉湿地生物链、食物网的系统性修复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的天汉湿地公园,河堤之外,城市因水增色,因绿升级。沿着江边漫步,一栋栋现代化的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周边的商业也日益繁荣,餐厅、咖啡馆、书店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娱乐选择。

河堤之内,汉江城区段生态系统持续优化。珍稀动植物生长栖息地环境稳定,红嘴鸥、斑头雁、鸬鹚等候鸟数量逐年增加。清晨,阳光洒在水面上,成群的候鸟在江面上翱翔,它们的身影倒映在水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在一处浅滩上,几只朱鹮正优雅地踱步,它们细长的脖颈弯曲着,尖嘴不时地在水中探寻着食物。

在天汉湿地公园里,不少市民成为了生态的记录者和传播者。他们经常把在这里拍摄到的荷花倩影,那粉嫩的花瓣在碧绿荷叶的衬托下,宛如娇羞的少女;捕捉到朱鹮在水边觅食与嬉戏的灵动瞬间,朱鹮那洁白的羽毛、红色的头部在阳光下格外耀眼;还有市民夕阳下漫步于步道的美好场景,余晖将人们的身影拉得长长的,分享在各类社交媒体平台上。每一张照片、每一段视频,都像是一颗宣传的种子,向更多人传递着汉中的生态之美。

长期在天汉湿地公园等地拍摄市民保护朱鹮、红嘴鸥等鸟类的摄影爱好者王淦,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扛着相机,穿梭在公园的各个角落,用镜头定格下一个个珍贵的瞬间。他说:“作为一名摄影师,我要用镜头来定格这些美好瞬间,让更多的人了解汉中,爱上汉中。透过我的镜头,大家能看到汉中的生态环境是如此优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是如此温馨。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能激发更多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态保护的意识。”王淦的作品,有的展现了朱鹮在天空中展翅翱翔的雄姿,有的捕捉到红嘴鸥在水面上争抢食物的活泼场景,这些作品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吸引了无数网友的点赞和关注。


【责任编辑:王琦】
(原标题:汉中的生态蝶变:生物多样性,擦亮城市生态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