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泱泱 大潮滂滂|三河交汇处 孕育出飞鸟翔集的“绿色明珠”
编者按: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陕西省水利厅、陕西省国资委、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甘肃省水利厅主办,渭南市委宣传部、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丝路文明网承办,陕西水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渭水泱泱大潮滂滂”首届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宣传活动,7月28日至8月5日,陆续走进陕西省渭南市、咸阳市、西安市、宝鸡市,以及甘肃省天水市、定西市,集中宣传展示陕甘两地持续推进渭河流域高标准生态建设、协同推进渭河流域生态治理与品质提升、以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
盛夏潼关,绿意盎然。2827公顷的潼关黄河湿地,镶嵌在黄河、渭河、洛河交汇处的三河口,成为一颗耀眼的“绿色明珠”。
湿地内,水草丰茂的滩涂上,珍贵鸟类或振翅掠过水面,或在芦苇丛中踱步,或在空中群集盘旋……众多留鸟与候鸟,在湿地一边“避暑纳凉”、繁殖觅食,一边振翅翱翔、放声歌唱,奏响“夏季交响曲”。
潼关黄河湿地是陕西省内唯一三河交汇的多沙型湿地。这片曾因水土流失严重被形容为“潼关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荒滩,如今通过渭河综合整治工程与生态修复“组合拳”,已形成生机盎然、万物和谐的生态画卷。
潼关县湿地保护中心副主任张欢介绍,近年来,潼关县成立湿地保护中心,专门负责湿地保护和公园建设工作。并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系统化治理,通过实施退化湿地修复、水系疏浚连通、鸟类栖息地保护、封育禁牧管理、视频监测系统布设等措施,以及“清风”“绿盾”等专项行动,使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目前,潼关黄河湿地以渭河为界,共分为两部分。渭河以北是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795公顷;渭河以南是陕西潼关黄河国家湿地公园,面积1032公顷,湿地率达63.90%。
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不断扩大,鸟类种群数量大幅增加,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这里不仅成为中西部候鸟迁飞线上的关键补给站,更成为全球候鸟东亚-澳大利亚迁飞路线的西部节点。
“当前,我们已累计封育1.5万亩湿地,设立20公里防护围网,修筑15公里的巡护步道,营建1000亩鸟类隐蔽地,并布设28个视频监控点。”张欢说,“每年秋冬季,湿地有近千只候鸟在这里觅食、越冬和迁徙。”
据统计,潼关黄河湿地区域内现有鸟类16目42科144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物种4种,包括黑鹳、大鸨、金雕和白肩雕。国家Ⅱ级保护物种15种,包括白琵鹭、大天鹅、鸳鸯、雀鹰、灰鹤等。种子植物70科235属285种,其中的野大豆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张欢表示,今后,潼关县将纵深推进“生态立县”战略,严格贯彻落实《湿地保护法》,完善建立湿地保护协作和信息通报机制,推进湿地保护和公园建设,着力将潼关黄河湿地打造成为资源丰富、景色优美、三河安澜、飞鸟翔集的“陕西东大门”生态名片。
【责任编辑:王琦】
(原标题:渭水泱泱 大潮滂滂|三河交汇处 孕育出飞鸟翔集的“绿色明珠”)

